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升和公共服务体系的日益完善,无障碍环境建设逐渐成为衡量城市治理水平与人文关怀的重要标尺。在这一背景下,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简称“中国残联”)近期对河南省新密市无障碍电梯采购项目进行了专项调研与用户满意度评估,结果令人鼓舞,充分体现了地方政府在推动无障碍设施普及、提升特殊群体生活质量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
此次调研覆盖了新密市辖区内2023年完成安装并投入使用的56台公共区域无障碍电梯,涉及社区服务中心、医院、政务大厅、公园及交通枢纽等多个重点场所。调查对象包括残障人士、老年人、孕妇及其他行动不便人群,共计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148份,并辅以深度访谈、实地走访和第三方观察等方式,确保数据真实、全面、具有代表性。
调研结果显示,总体用户满意度达到92.6%,其中“非常满意”占比为67.3%,“满意”为25.3%,仅有7.4%的受访者表示存在改进空间。这一数据不仅高于全国同类项目的平均水平,也反映出新密市在项目规划、设备选型、施工质量和后期维护等方面均表现出较高的专业水准与责任意识。
在具体评价维度中,安全性、操作便捷性和响应速度三项指标得分最高。多数受访者特别提到,电梯内部按钮采用大字体、高对比度设计,并配有语音提示和盲文标识,极大地方便了视障人士的独立使用;同时,轿厢空间宽敞,转弯半径合理,轮椅进出顺畅无阻。一位长期使用轮椅出行的市民在接受访谈时表示:“以前去社区办事要人帮忙抬,现在自己按个按钮就能上下楼,感觉真正被看见、被尊重了。”
此外,项目在智能化管理方面也实现了创新突破。所有电梯均接入市级无障碍设施监管平台,实现运行状态实时监控、故障自动报警和维保记录可追溯。一旦发生困人或异常情况,系统可在3分钟内通知维保单位,平均救援响应时间缩短至12分钟以内,远优于国家规定的30分钟标准。这种“智慧+安全”的管理模式,赢得了老年用户和家属群体的高度认可。
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充分听取了残障群体的意见建议。中国残联联合地方残联组织开展了多轮需求听证会,邀请残疾人代表参与设计方案评审和技术参数制定。例如,在部分老旧小区加装电梯时,采纳了肢残人士提出的“双侧开门”建议,使电梯能同时服务不同单元的居民;在医院场景中,则根据实际动线优化了呼叫按钮的位置,避免因伸手困难造成使用障碍。这种“从用户中来,到服务中去”的工作理念,被认为是提升满意度的关键所在。
当然,调研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持续改进的问题。有少数受访者反映,个别电梯存在高峰期等待时间较长、通风系统噪音偏大等情况;还有部分点位的外部引导标识不够清晰,初次使用者难以快速定位。对此,中国残联已向新密市政府提出优化建议,包括增设高峰时段调度机制、开展定期降噪检修以及统一规范导视系统等。
中国残联相关负责人在通报调研结果时表示:“新密市的实践表明,只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强化全过程质量管控,并注重用户的实际体验反馈,无障碍设施建设完全能够做到‘建得好、用得上、管得住’。这不仅是一项民生工程,更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具体体现。”
目前,该模式已被列为河南省无障碍环境建设示范案例,计划在全省范围内推广。下一步,中国残联将持续跟踪项目运行情况,推动建立长效评估机制,并呼吁更多城市将无障碍设施纳入城市更新和公共投资的重点领域,真正实现“无碍”通往“有爱”。
可以预见,随着政策支持不断加码、技术应用日益成熟以及公众认知逐步提升,像新密市这样的成功经验将在全国更多角落生根发芽。而每一次电梯门的平稳开启,不仅是机械运转的声音,更是一座城市温度与包容力的真实回响。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