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红十字会备案新密市医疗电梯急救功能技术规范
2025-10-31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高层建筑数量的迅速增长,电梯作为居民日常出行的重要工具,其安全性和应急功能日益受到社会关注。特别是在医疗急救领域,电梯在紧急救援中的作用愈发凸显。为提升突发事件中伤患转运效率,保障生命通道畅通,国家红十字会正式备案《新密市医疗电梯急救功能技术规范》(以下简称《规范》),标志着我国在公共应急体系建设方面迈出了关键一步。

该《规范》由新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市场监管、住建、应急管理等多部门共同起草,并经国家红十字会组织专家评审后正式备案实施。其核心目标是推动医疗电梯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大事故或日常急救场景中发挥更高效、更安全的作用,确保患者能够在最短时间内被送达救治场所,最大限度降低因转运延误导致的生命风险。

《规范》首先明确了“医疗电梯”的定义:指在医院、急救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医疗机构内配置,专用于患者转运、具备特殊急救功能的垂直运输设备。与普通客梯不同,医疗电梯需满足更高的运行稳定性、载重能力、空间尺寸及应急响应标准。《规范》要求新建医疗机构必须按照标准配置不少于两台医疗电梯,且至少一台应具备全程无障碍通行能力,可容纳担架车、呼吸机等急救设备同步运行。

在技术层面,《规范》提出了多项创新性要求。例如,所有医疗电梯必须配备独立的应急供电系统,在主电源中断情况下可持续运行不低于90分钟;电梯轿厢内部需集成紧急呼叫系统,并与120急救指挥中心、医院急诊科实现联网联动,一旦触发警报,相关信息将实时推送至相关单位,缩短响应时间。此外,电梯还应具备自动优先调度功能——当急救人员携带专用识别卡进入电梯时,系统将自动识别并启动“急救模式”,跳过其他楼层请求,直达目标楼层或地下停车场急救接驳点。

值得一提的是,《规范》特别强调了智能化技术的应用。通过引入物联网感知设备和AI算法,医疗电梯可实时监测运行状态、乘客密度及设备健康状况,提前预警潜在故障。同时,系统支持与医院HIS(医院信息系统)对接,根据患者病情等级动态调整电梯调度策略。例如,对于心梗、脑卒中等需“黄金抢救时间”的危重病人,电梯可在医生下达转运指令的同时提前就位,实现“人到梯到”,显著提升救治效率。

在管理机制上,《规范》建立了全生命周期监管体系。从设计、安装、验收、使用到维护保养,每一个环节都有明确的技术指标和责任主体。电梯使用单位须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模拟断电、困人、火灾等多种突发情况下的协同处置流程。监管部门则通过远程监控平台对全市医疗电梯运行数据进行集中管理,确保各项功能始终处于可用状态。

此外,《规范》还注重人文关怀与无障碍设计。电梯内部采用防滑地面、圆角扶手、高对比度标识和语音播报系统,方便老年人、残障人士及昏迷患者安全使用。照明系统具备自动调光功能,在夜间或低光环境下仍能保持清晰可视。部分试点单位还尝试在电梯内加装简易生命体征监测装置,可在转运途中初步采集患者血压、心率等数据,并同步传输至急诊室,为后续抢救争取宝贵时间。

此次国家红十字会备案该《规范》,不仅是对新密市实践经验的充分肯定,更为全国其他城市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蓝本。业内专家指出,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和急危重症发病率上升,构建高效、智能、可靠的院内急救交通网络已成为现代医疗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医疗电梯作为连接诊室与手术室、病房与急救车的“最后一公里”载体,其功能升级将直接关系到整体急救链条的流畅性与成功率。

未来,相关部门计划以新密市为试点,逐步向全省乃至全国推广该技术规范,并结合5G通信、大数据分析等前沿技术进一步优化系统性能。同时,国家红十字会也将联合地方政府开展专项培训,提升医护人员和物业管理人员对医疗电梯急救功能的认知与操作能力。

可以预见,随着《新密市医疗电梯急救功能技术规范》的深入实施,我国院前急救与院内救治的衔接将更加紧密,生命通道将变得更加畅通无阻。这不仅是一项技术创新,更是对“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生动践行。

18625527838 CONTACT US

公司:河南锦轩电梯有限公司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新密市西大街办事处青屏大街1119号院财富广场1819号

Q Q:378680805

Copyright © 2002-2024

豫ICP备2025128257号-2

咨询 在线客服在线客服 电话:18625527838
微信 微信扫码添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