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慈善联合会发布了一份关于新密市公益电梯采购项目的透明度评估报告。该报告通过对项目招标流程、资金使用、信息公开程度及公众参与机制等方面的全面分析,揭示了当前基层公益项目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信息不透明、监管缺位等问题,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报告指出,新密市于2023年启动“老旧小区加装公益电梯”民生工程,旨在改善居民特别是老年人和残障人士的出行条件。项目计划覆盖全市15个街道、共计320个老旧小区,预算资金达2.8亿元,其中财政拨款占70%,其余部分来自社会捐赠与企业赞助。从初衷来看,该项目体现了政府对民生福祉的高度重视,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支持。
然而,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多个环节暴露出透明度不足的问题。首先,招投标程序存在信息壁垒。根据公开资料,该项目共进行了三轮集中采购,中标单位分别为三家本地企业。但中国慈善联合会在调查中发现,招标公告发布时间短、关键参数模糊,且未在省级政府采购平台同步公示。部分投标企业反映,获取招标文件需现场登记并缴纳费用,导致外地优质供应商难以参与竞争,涉嫌违反《政府采购法》中关于公平、公开的基本原则。
其次,资金流向缺乏有效披露。尽管项目总预算明确,但具体到每个小区的电梯型号、单价、安装进度及实际支出明细,均未通过统一平台向社会公布。公众无法核实是否存在虚报成本、重复列支等财务风险。更有居民反映,同一品牌电梯在不同小区报价差异较大,引发对资金使用合规性的质疑。报告强调,公益项目的资金来源包含大量社会捐赠,其使用情况理应接受公众监督,而目前的信息披露水平显然未能满足这一要求。
此外,项目决策过程缺乏公众参与。多数小区在是否加装电梯、选择何种方案等问题上,未组织正式的居民听证会或意见征询。部分住户表示,直到施工队进场才得知相关安排,导致邻里矛盾频发。中国慈善联合会建议,类似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公共事务,应建立“事前公示—过程反馈—事后评估”的闭环机制,确保群众知情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落到实处。
值得注意的是,该项目在宣传层面表现出高度活跃性。地方政府多次召开新闻发布会,媒体报道频繁,社交媒体上也出现了大量正面报道。但这种“重宣传、轻实质”的倾向,反而掩盖了操作细节上的瑕疵。报告指出,真正的透明不应仅停留在口号和形象展示,而应体现在每一个可查、可验、可追溯的具体环节中。
针对上述问题,中国慈善联合会提出多项改进建议。一是推动建立“公益项目阳光平台”,整合招标信息、合同文本、资金拨付记录和验收报告,实现全流程在线可查;二是引入第三方审计机构,对重大项目进行独立财务审查,并定期发布审计结果;三是完善公众参与制度,要求项目立项前必须完成社区民主协商程序,并保留完整的会议纪要与签字文件;四是加强对基层工作人员的培训,提升其法治意识与信息公开能力。
此次评估是近年来少有的由全国性社会组织对地方公益项目开展的系统性透明度审查。其意义不仅在于揭示了个案中的问题,更在于为全国范围内的公益治理提供了参考范本。随着我国公益事业规模不断扩大,公众对善款使用的关注度日益提高,任何形式的“黑箱操作”都将严重损害社会信任。
事实上,透明本身就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力量。只有当每一个项目都能经得起阳光的检验,慈善才能真正赢得民心。新密市公益电梯采购项目虽有瑕疵,但也为后续改革提供了契机。期待地方政府能够正视问题,主动回应关切,将整改举措落到实处,让民生工程真正成为民心工程。
中国慈善联合会在报告结尾呼吁,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应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把透明度作为衡量公益质量的核心指标之一。唯有如此,才能构建一个公开、公正、可信赖的公益生态,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不断向前迈进。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