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老年人口数量持续增长,如何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改善其居住环境,已成为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重要议题。特别是在城市老旧小区中,许多老年居民面临上下楼困难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日常出行与生活质量。为有效应对这一挑战,国家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简称“国家老龄办”)正式备案并推广《新密市适老电梯技术标准》,标志着我国在推进适老化改造、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方面迈出了关键一步。
新密市作为河南省重要的县级市,近年来在城市更新和民生工程建设中积极探索适老化路径。针对老旧小区加装电梯过程中存在的技术标准不统一、施工质量参差、后期维护缺失等问题,新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联合相关科研机构、电梯制造企业及老年群体代表,经过深入调研与多轮论证,制定出台了《新密市适老电梯技术标准》。该标准不仅涵盖了电梯设计、安装、运行、维护等全生命周期的技术要求,更充分考虑了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和使用习惯,突出安全、便捷、舒适三大核心要素。
在安全性方面,该标准明确规定电梯应具备防夹手装置、紧急呼叫系统、语音提示功能以及停电自动平层等多重安全保障措施。同时,电梯轿厢内部采用圆角设计,避免磕碰;按钮高度设置在90至110厘米之间,方便坐轮椅或行动不便的老人操作;所有标识均采用高对比度字体和盲文标注,便于视力障碍者识别。此外,电梯运行速度控制在每秒0.4至0.6米之间,确保启停平稳,减少对老年人身体的冲击。
在便捷性上,标准强调电梯应实现“一键直达”功能,支持人脸识别、刷卡、指纹等多种智能识别方式,降低老年人使用门槛。同时鼓励加装远程监控系统,物业管理人员可实时掌握电梯运行状态,及时响应故障报警。对于不具备集中供电条件的老旧楼宇,标准还提出了太阳能辅助供电、节能电机等绿色解决方案,确保电梯可持续运行。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新密市适老电梯技术标准》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在调研阶段,编制团队走访了百余户老年家庭,收集了大量一手反馈。例如,有老人反映传统电梯按键太小、灯光昏暗,新标准据此要求按键直径不小于2厘米,并配备LED背光照明;还有老人担心电梯突然关门,标准便规定开门保持时间不少于8秒,并设置延时关闭提醒音。这些细节看似微小,却极大提升了老年人的实际使用体验。
2023年底,国家老龄办组织专家对该标准进行评审,认为其内容科学、结构完整、可操作性强,具有较强的示范意义和推广价值,决定将其列为全国首批适老化技术推广项目之一,并在全国范围内备案发布。此举意味着新密市的经验将不再局限于地方实践,而是有望成为全国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的参考蓝本。
目前,已有多个省市开始借鉴该标准,在本地开展试点工程。例如,山东济南、江苏苏州等地已启动“适老电梯样板小区”建设项目,严格按照新密标准进行设计施工。与此同时,住建部、民政部等部门也正在研究将其纳入国家《既有住宅加装电梯技术规程》修订内容,推动形成全国统一的适老化电梯技术规范体系。
当然,技术标准的推广只是第一步。要真正实现“老有所居、老有所行”,还需配套政策支持、资金保障和社会协同。一些地区已探索出“政府补贴+居民分摊+社会资本参与”的多元筹资模式,有效缓解了居民出资压力。此外,加强对施工单位的资质审查、建立长期维保机制、开展老年人使用培训等配套措施也亟待完善。
可以预见,随着《新密市适老电梯技术标准》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应用,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将告别“悬空老人”的困境,享受更加安全、便利的出行环境。这不仅是城市基础设施的升级,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未来,我们期待更多像新密这样的创新实践涌现出来,共同构建一个包容、温暖、可持续的老年友好型社会,让每一位老人都能有尊严、有质量地安享晚年。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