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郑州市教育局就全市学校电梯采购项目中标企业相关情况作出通报,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此次通报不仅涉及设备采购的技术参数与资金使用规范,更特别强调了中标企业在“教育元素”融入方面的创新实践,标志着郑州在推进校园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正逐步从“硬件升级”向“育人环境优化”深化转型。
根据通报内容,本次学校电梯采购项目覆盖市属多所中小学及职业院校,旨在解决高层教学楼、宿舍楼师生上下楼不便的问题,提升校园安全与便利性水平。经过公开招标、专家评审和综合评议,最终由一家具备丰富公共设施项目经验的企业成功中标。值得注意的是,该企业在投标方案中明确提出将“教育功能嵌入电梯空间”的设计理念,成为其脱颖而出的关键因素。
所谓“教育元素”,并非简单张贴标语或悬挂展板,而是通过系统化设计,在电梯轿厢内部实现知识传播、文化浸润与价值引导的有机融合。据中标企业介绍,其设计方案包括三大核心模块:一是“智慧屏联动系统”,每部电梯配备高清互动屏幕,可定时播放由市教育局统一推送的德育短片、科学科普视频、心理健康指导内容,并支持与校园广播系统联动;二是“主题文化层设计”,根据不同学段学生认知特点,对不同学校的电梯进行个性化装饰,如小学侧重童趣绘本与汉字启蒙,中学突出历史人物与科技成就,职校则展示工匠精神与专业风采;三是“交互式学习体验”,部分试点电梯将引入语音问答、扫码答题等轻量化互动功能,鼓励学生在候梯、乘梯过程中参与知识挑战,寓教于行。
郑州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校园是育人的重要场所,每一寸空间都应承载教育功能。过去我们更多关注教室、图书馆、实验室等传统教学空间的建设,而对走廊、楼梯、电梯等“过渡空间”重视不足。此次通过电梯采购项目推动教育元素下沉,正是对“全环境育人”理念的积极探索。“电梯虽小,却是师生每日必经之地,若能有效利用,便可成为流动的微型课堂。”该负责人强调。
此次中标企业的做法也得到了业内专家的认可。河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李文博指出,现代教育已不再局限于课堂讲授,环境育人、隐性课程的作用日益凸显。将教育内容自然融入学生日常生活动线,有助于形成潜移默化的价值观塑造机制。“这种‘非正式学习空间’的开发,体现了教育治理精细化的趋势。”
与此同时,也有部分家长和社会公众提出疑问:是否会在电梯内过度植入学习内容,造成“无死角教育压力”?对此,市教育局回应称,所有教育内容均遵循“适度、轻松、启发”原则,严禁布置任务性、考核性内容,杜绝强制观看或打卡要求。屏幕播放时间严格控制在上下学高峰时段,其余时间切换为静音图文或关闭状态,确保不干扰正常通行与休息。
在资金使用方面,通报明确指出,本次采购项目严格按照政府采购流程执行,中标价格合理,未出现围标串标等违规行为。教育元素的加入并未显著增加财政负担,相关软硬件成本已纳入整体预算统筹安排。后续还将建立动态评估机制,定期收集师生反馈,对内容更新频率、技术运行稳定性及实际教育效果进行跟踪评价。
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还预留了“家校共育接口”。未来计划在部分学校试点开放家长端小程序,授权推送家庭教育指导内容,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生活的无缝衔接。例如,在特定节日或纪念日,电梯屏幕可同步展示学生手绘作品、班级活动剪影,增强归属感与情感联结。
目前,首批配备教育元素的电梯已在郑州外国语学校、郑州市第十一中学等五所学校完成安装调试,预计本学期内全面投入使用。下一步,市教育局将总结试点经验,制定《校园公共空间教育功能建设指南》,推动照明系统、卫生间、食堂等更多场景的育人功能升级。
此次通报不仅是对一次采购结果的公布,更释放出一个明确信号:郑州教育正在从“有没有”迈向“好不好”“优不优”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当一部电梯不再只是垂直交通的工具,而成为传递知识、涵养品格的载体,我们看到的,是一座城市对教育本质的深刻理解与温情守望。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