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郑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以下简称“市人社局”)就郑州市就业中心电梯采购项目中标企业履行招聘承诺的情况发布通报,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此次通报不仅体现了政府在公共采购项目中对社会责任的重视,也彰显了政企协作推动本地就业、服务民生的积极导向。
根据通报内容,郑州市就业中心为提升办公环境和服务能力,于今年年初启动电梯设备采购及安装项目公开招标。经过严格的资格审查、技术评审和综合评分,某知名电梯制造企业最终中标。该企业在投标文件中明确提出,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将优先聘用郑州市户籍人员,特别是应届高校毕业生和登记失业人员,并承诺提供不少于30个就业岗位,涵盖安装、维保、技术支持等多个岗位类别。
市人社局在项目推进过程中持续跟进,联合相关部门对企业履约情况进行监督核查。通报指出,截至目前,该企业已按承诺完成首批25名本地员工的招聘工作,其中18人为郑州市城镇登记失业人员,7人为2024届高校毕业生。所有新聘员工均已接受为期两周的专业技能培训,并通过考核后正式上岗,参与电梯安装与后期维护工作。
这一举措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共采购不仅是资源配置的过程,更应成为带动就业、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抓手。我们鼓励和支持中标企业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优先吸纳本地劳动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招聘承诺并非强制性要求,而是作为评标过程中的“加分项”纳入综合评审体系。据招标文件显示,企业在投标时若提出明确的本地用工计划并附具可操作的实施方案,可在“社会责任”指标项中获得额外评分。这一创新做法打破了传统政府采购“唯价格论”的局限,引导企业从单纯追求利润转向兼顾社会价值。
多位业内专家认为,郑州此举具有示范意义。长期以来,大型工程项目往往由外地企业承建,本地居民难以直接从中受益。而通过将就业带动能力纳入评标考量,不仅提升了公共资源使用的社会效益,也为地方稳就业提供了新路径。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李明指出:“政府采购规模庞大,若能系统性嵌入就业促进机制,将形成强大的就业拉动效应。郑州的做法值得在更多领域推广。”
与此同时,市人社局也强调,后续将持续跟踪企业用工稳定性及员工权益保障情况。目前已建立专项台账,定期回访新入职员工的工作状态、薪资发放、社保缴纳等情况,确保承诺不流于形式。对于未按约定履行招聘义务的企业,将在今后的政府采购活动中予以信用扣分,情节严重的将限制其参与资格。
此次事件也引发了公众对“就业友好型采购”政策的讨论。不少市民表示,希望未来在交通、市政、教育等更多领域的建设项目中,能看到类似的就业带动措施。一位刚通过该项目入职的年轻技术人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以前总觉得大项目跟普通人没关系,但现在我亲身感受到,政府的决策真的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命运。”
事实上,近年来郑州市在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方面持续发力。除创新采购机制外,还推出了“家门口就业”工程、技能提升补贴计划、创业孵化支持等一系列举措。2024年上半年,全市新增城镇就业人数超过12万人,登记失业率保持在合理区间,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向好。
此次通报不仅是对一家企业履约情况的说明,更是对公共政策导向的一次清晰宣示:公共资源的使用,应当服务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当一项电梯采购项目不再仅仅关乎设备性能与报价高低,而是与一个个家庭的生计、一群年轻人的职业发展紧密相连时,公共治理的温度便得以真正显现。
未来,郑州市人社局表示将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与就业促进联动机制,探索在更多项目中设置差异化评审标准,推动形成“以项目带就业、以就业促发展”的良性循环。同时,也将加强跨部门协同,整合人社、财政、住建等多方力量,确保政策落地见效。
可以预见,随着此类实践的不断深化,政府采购将不仅仅是经济行为,更将成为撬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支点。而在这一进程中,每一个被点亮的职业梦想,都是城市文明进步最真实的注脚。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