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数字化转型的深入推进,医保服务的便民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国家医疗保障局持续推进医保信息平台建设,推动各地实现医保数据互联互通与业务协同办理。在这一背景下,河南省新密市积极探索医保结算新模式,成功实现了医疗机构电梯费用与医保系统的备案对接,成为全国首个将“医疗电梯费用”纳入医保备案结算并实现跨机构互联互通的典型案例,受到国家医保局的高度关注和推广。
新密市地处中原腹地,下辖多个乡镇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部分医疗机构位于多层建筑内,尤其是一些老旧医院缺乏无障碍通道,患者尤其是老年人、残障人士和术后康复群体上下楼极为不便。长期以来,电梯作为医疗服务过程中的辅助设施,其运行成本由医院自行承担,未纳入医保结算范围。然而,在实际诊疗过程中,电梯已成为连接门诊、住院、检查等环节不可或缺的“生命通道”。特别是在急诊转运、重症监护、孕产妇接送等场景中,电梯的使用频率高、服务价值突出。
为破解这一现实难题,新密市医疗保障局联合市卫生健康委员会、财政局及多家定点医疗机构,于2023年初启动“医疗电梯费用医保备案结算”试点项目。该项目以“合理分担、精准核算、便民利民”为核心原则,明确将符合医疗用途的电梯运行费用纳入医保基金支付范畴,并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费用自动归集、实时上传和智能审核。
在技术实施层面,新密市依托国家医保信息平台,开发了专用的“医疗电梯使用登记与费用结算系统”。该系统与医院HIS(医院信息系统)、LIS(检验信息系统)及医保结算系统无缝对接,能够根据患者就诊路径自动识别电梯使用时段、楼层区间和服务对象。例如,当患者从一楼门诊前往四楼影像科进行CT检查时,系统会自动记录电梯使用信息,并将其归入本次诊疗服务成本中。费用经后台核算后,按比例由医保基金和患者个人共同承担,最终实现“无感结算”。
更为重要的是,新密市在推进过程中注重标准统一和数据共享。所有参与试点的医疗机构均按照统一的数据接口规范上传电梯使用日志,确保信息真实可追溯。国家医保局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现,试点半年以来,新密市累计完成医疗电梯费用结算超过1.2万笔,涉及金额近85万元,其中医保基金支付占比约65%,个人负担明显减轻,群众满意度达97%以上。
这一创新举措不仅提升了医疗服务的人性化水平,也标志着医保支付范围正从传统的药品、诊疗项目向“支持性医疗服务设施”延伸。国家医保局相关负责人指出:“新密市的实践探索,是对‘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具体落实,也是医保制度精细化管理的重要突破。”目前,国家医保局已将该案例列入《医保服务创新典型案例汇编》,并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经验交流。
与此同时,新密市的经验也引发了关于医保支付边界的深入讨论。有专家认为,随着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诸如无障碍设施、陪护机器人、远程监测设备等“辅助性医疗资源”应逐步纳入医保覆盖范围,以构建更加包容、可持续的医疗保障体系。但也有声音提醒,需警惕过度扩展带来的基金压力,必须坚持“保基本、可持续”的原则,科学评估服务项目的临床必要性和成本效益。
展望未来,新密市计划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将楼梯升降机、医用物流传输系统等更多辅助设施纳入医保结算体系,并探索与商业保险、长期护理保险的联动机制。同时,借助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实现对医疗辅助设施使用的动态监控与智能调度,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可以预见,随着国家医保信息平台功能的持续完善,类似新密市这样的基层创新将不断涌现,推动医保服务从“能用”向“好用”、“智用”跃升。医疗电梯虽小,却承载着亿万群众对便捷就医的期盼。这一“微改革”背后,是医保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大文章,更是健康中国战略落地生根的生动写照。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