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高度重视以及“健康中国”战略的持续推进,传统中医药文化正以崭新的姿态融入现代城市生活。在这一背景下,中国中医药协会近期披露了一项备受关注的城市公共设施建设项目——新密市养生电梯项目中标企业名单及其所蕴含的传统元素,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该项目作为河南省推进中医药文化与现代城市建设深度融合的示范工程,旨在通过将中医养生理念、传统文化符号与智能化公共设施相结合,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生活方式新场景。而此次中标的几家企业,正是凭借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创新的设计理念以及对中医药元素的精准运用脱颖而出。
据中国中医药协会公布的信息,本次项目由国内多家知名建筑科技与文化创意企业联合竞标,最终由“华颐康城科技有限公司”牵头,联合“本草设计研究院”和“太极智能系统公司”共同中标。该联合体在方案设计中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阴阳平衡”“未病先防”等中医核心理念,并将其转化为可感知、可体验的公共空间语言。
在电梯内部装饰方面,设计团队引入了大量传统中医药视觉元素。例如,电梯轿厢墙面采用仿古宣纸纹理材质,配以《黄帝内经》经典语录浮雕,如“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等,辅以柔和的暖黄色灯光照明,营造出宁静安神的氛围。同时,每部电梯均设有“节气养生提示屏”,根据二十四节气自动推送适宜的饮食建议、起居调摄方法及经典药膳配方,使居民在日常出行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中医健康知识。
更值得一提的是,项目还创新性地融合了五音疗疾理论。电梯运行过程中,会播放基于宫、商、角、徵、羽五音调式编排的轻音乐,根据不同时间段调节旋律节奏,以达到舒缓情绪、调节气血的目的。例如,早晨时段播放角调音乐(属木,通肝),有助于升发阳气;傍晚则切换为羽调(属水,通肾),帮助放松身心。这一设计不仅提升了乘坐体验,也体现了中医“情志调摄”的智慧。
此外,电梯厅外立面采用了中药植物浮雕装饰,选取了人参、灵芝、当归、金银花等十种具有代表性的道地药材图案,配以二维码解说系统,市民扫码即可了解药材功效、历史典故及现代研究成果。此举既美化了城市环境,又起到了科普宣传的作用,实现了文化传承与公共服务的有机统一。
中国中医药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新密市养生电梯项目是中医药文化“走出去”的一次重要尝试,标志着传统医学不再局限于诊疗场所,而是逐步渗透到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该项目的成功落地,得益于政策支持、企业创新与专业指导的三方协同。协会全程参与标准制定与文化内容审核,确保所有呈现内容科学严谨、符合中医理论体系,杜绝商业化滥用或伪科学传播。
业内专家指出,此类项目的推广,有助于增强公众对中医药的认知与认同,特别是在年轻群体中激发文化自信。同时,它也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板——如何让古老智慧服务于现代生活,如何在钢筋水泥的城市森林中植入人文关怀与健康温度。
当然,也有声音提醒,在推进过程中需警惕形式主义倾向,避免“重装饰、轻内涵”的问题。真正的养生电梯,不应只是贴上几个中医标签,而应建立起系统的健康管理功能,比如未来可接入个人健康档案、实现体质辨识互动、提供个性化养生建议等,真正实现从“看得见的传统”向“用得上的智慧”转变。
可以预见,随着技术进步与理念更新,类似的新业态将不断涌现。而新密市的这一探索,无疑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现代化转型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当人们每天乘梯上下,耳边响起悠扬的五音旋律,目光掠过墙上的《本草纲目》摘录,或许会在不经意间想起一句老话:“善养生者,必顺四时而适寒暑。”这,正是文化的力量,也是中医的未来。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