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高层建筑的不断增多,电梯作为居民日常出行的重要工具,其公共卫生安全问题日益受到关注。特别是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电梯内空气流通不畅、人员密集、接触频繁等特点使其成为病毒传播的潜在高风险区域。为有效防范公共空间交叉感染风险,新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积极推进“防疫电梯”建设项目,并于近日正式公布该项目中标企业的消杀技术方案,标志着该市在公共卫生智能化防控方面迈出关键一步。
此次中标的消装技术企业依托先进的科技手段,结合疾控部门的专业指导,研发出一套集“主动消杀、智能监测、实时预警”于一体的综合防控系统。该系统以“多模态协同净化”为核心理念,融合紫外线杀菌、纳米光催化氧化、负离子净化与超低剂量气态二氧化氯释放四大核心技术,实现了对电梯内部空气及表面病原微生物的高效灭活。据新密市疾控中心技术评估报告显示,该系统在密闭空间内对常见呼吸道病毒(如流感病毒、冠状病毒等)的灭活率可达99.8%以上,且运行过程中无有害副产物生成,符合国家公共场所空气质量标准。
值得一提的是,该技术方案特别注重安全性与实用性的平衡。传统紫外线灯存在对人体皮肤和眼睛的潜在伤害,因此仅能在无人状态下使用。而本次采用的深紫外LED阵列具备人体感应自动启停功能,在检测到有人进入时即刻关闭辐射源,确保乘客安全;无人时段则自动启动高强度照射,持续杀灭附着在轿厢壁、按钮、扶手等高频接触部位的细菌病毒。与此同时,系统搭载的纳米光催化模块可在常温常湿条件下持续分解有机污染物,有效降解异味分子和挥发性有害气体,提升乘梯舒适度。
在智能化管理方面,该系统配备物联网远程监控平台,可实时采集并上传电梯内的空气质量数据(包括PM2.5、CO₂、TVOC、菌落总数等指标),一旦发现异常波动,系统将自动触发报警机制,并通知维保单位及时处理。物业管理人员可通过手机APP或管理后台随时查看各电梯的运行状态、消杀记录和滤网寿命,实现精细化运维。此外,系统还支持与社区健康管理系统对接,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的流行病学调查提供数据支撑。
新密市疾控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防疫电梯项目的实施是落实“健康中国”战略、构建韧性城市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举措。首批试点已在市区12个大型住宅小区、医院和政务服务中心的68部电梯完成安装调试,运行三个月以来未发生一起因设备故障引发的安全事故,群众反馈良好。下一步,将在全市范围内分阶段推广,优先覆盖学校、养老机构、交通枢纽等人流密集场所。
为了确保技术应用的科学性和规范性,疾控中心联合住建、市场监管等部门制定了《新密市公共电梯卫生消杀技术指南》,明确设备选型、安装验收、日常维护及效果评价的标准流程,并建立第三方定期抽检机制。同时,鼓励中标企业开放技术接口,推动形成兼容性强、可扩展的行业标准体系,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此次防疫电梯项目的成功落地,不仅体现了政府在公共卫生基础设施投入上的前瞻性布局,也展现了科技创新在基层治理中的巨大潜力。通过政企协作、科技赋能、精准防控,新密市正在探索一条“智慧防疫+民生服务”的融合发展路径。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的进一步融入,电梯或将从单纯的垂直交通工具,逐步演变为城市健康监测的“神经末梢”,在传染病预警、慢性病管理乃至应急救援中发挥更大作用。
可以预见,随着公众健康意识的不断提升和技术迭代的持续推进,类似“防疫电梯”这样的智慧健康设施将成为新建建筑的标配,并逐步纳入城市更新改造的重点内容。而新密市此次公布的中标企业消杀技术方案,无疑为全国中小城市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板经验,也为构建更加安全、健康、宜居的城市环境注入了新动能。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