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输血协会正式披露了一项关于新密市血浆运输冷链系统建设的重要进展——新密市血浆运输电梯冷链中标监控系统项目顺利完成招标并进入实施阶段。这一项目的落地标志着我国基层血液安全保障体系在智能化、信息化方面迈出了关键一步,也为全国范围内的血浆安全运输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样本。
血浆作为临床救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医疗资源,其质量与安全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健康。而血浆在采集、储存、运输等环节对温度控制有着极为严苛的要求,通常需在-20℃以下恒温环境中保存,一旦温度波动超出规定范围,血浆中的活性成分可能受损,进而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因此,构建高效、稳定、可追溯的冷链运输监控系统,已成为现代输血医学发展的重要课题。
此次中标的“电梯冷链监控系统”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冷链车运输监控,而是聚焦于医院内部垂直交通环节——即血浆从中心血库向各临床科室转运过程中,通过电梯运输时的温度保障问题。长期以来,医院内部的短途转运常被忽视,尤其是在高层建筑中,血浆需经电梯上下楼,期间若缺乏有效温控手段和实时监控,极易因环境温度变化或设备故障导致血浆暴露于风险之中。
该项目由国内领先的医疗物联网企业联合专业冷链技术团队共同研发,系统集成了高精度温湿度传感器、4G/5G无线传输模块、云端数据管理平台以及智能报警机制。当装有血浆的专用保温箱进入电梯后,系统自动启动实时监测,每30秒采集一次箱内温度数据,并同步上传至市级血液管理云平台。一旦温度偏离预设阈值(如高于-18℃),系统将立即触发三级预警:首先在电梯内显示屏发出声光提示,同时通知运送人员手持终端;其次推送信息至血库值班室;最后若未及时响应,将自动上报至医院医务科及区域血液管理中心。
值得一提的是,该系统还创新性地引入了“电梯运行轨迹绑定”功能。通过与楼宇电梯控制系统对接,系统可精确记录每一次血浆运输的时间、路线、停留楼层及持续时长,实现全过程闭环管理。所有数据均加密存储,支持长期调阅与审计,为后续的质量追溯、责任界定和流程优化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
中国输血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新密市作为河南省县级市中的医改试点单位,近年来在血液安全管理领域持续探索创新。此次电梯冷链监控系统的部署,填补了国内在院内微循环冷链监管方面的空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技术引领价值。协会将在项目运行满六个月后组织专家团队进行评估,并计划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一批条件成熟的医疗机构开展试点推广。
此外,该项目也得到了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关注与支持。相关部门指出,随着我国分级诊疗制度深入推进,基层医疗机构用血需求逐年上升,如何确保血液制品在“最后一公里”乃至“最后一百米”的运输安全,已成为提升整体医疗服务质量和安全水平的关键环节。新密模式的成功实践,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路径。
业内专家分析认为,未来此类精细化、场景化、智能化的冷链监控系统将成为医院标准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血浆外,疫苗、生物制剂、组织样本等对温度敏感的医疗物资同样适用该技术方案。随着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进一步融合,血液运输全流程的“无感监控、主动干预、智能决策”将成为现实。
可以预见,在政策引导、技术进步与行业协作的共同推动下,我国血液安全管理体系将不断向数字化、智慧化方向升级。而新密市电梯冷链监控系统的成功中标与实施,不仅是一次技术创新的突破,更是对“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生动诠释。它提醒我们:在医疗安全的每一个细节背后,都值得投入最严谨的态度与最先进的科技力量。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