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高层建筑的不断增多,电梯作为现代建筑中不可或缺的垂直交通工具,其安全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统计,我国目前在用电梯数量已突破千万台,年均增长率保持在10%以上。在如此庞大的使用基数下,电梯运行的安全性直接关系到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此,国家电梯质量检验中心近日正式发布《新密电梯光幕安全技术规范》(以下简称“新标准”),旨在进一步提升电梯门区防护系统的可靠性,减少因光幕失效导致的夹人、夹物等安全事故。
此次发布的新标准是在原有国家标准GB 7588《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和GB/T 24478《电梯曳引机》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电梯事故案例分析和技术发展趋势,针对电梯光幕系统进行的专项升级。所谓“电梯光幕”,是指安装在电梯轿厢门两侧的一组红外线发射与接收装置,能够在关门过程中实时检测门区间是否存在障碍物,一旦检测到物体,立即触发开门机制,防止夹伤事故发生。作为电梯门系统的重要安全部件,光幕的性能直接决定了乘客进出电梯时的安全保障水平。
新标准首次提出了“双冗余光幕结构”要求,即在主光幕系统之外,必须配备一套独立运行的备用光幕系统,确保在主系统发生故障或信号中断时,备用系统仍能正常工作。这一设计显著提升了系统的容错能力,尤其适用于高层住宅、医院、商场等人流密集场所。此外,新标准还对光幕的响应时间、探测精度、抗干扰能力等关键参数进行了量化规定。例如,光幕从检测到障碍物到发出开门指令的响应时间不得超过0.1秒,探测盲区不得大于10毫米,且在强光、粉尘、潮湿等复杂环境下仍需保持稳定运行。
值得一提的是,新标准特别强调了“智能诊断功能”的强制配置。所有新出厂的电梯光幕系统必须具备自检、故障预警和远程数据上传能力。通过内置传感器和通信模块,光幕可实时监测自身工作状态,并将运行数据上传至物业管理平台或维保单位的监控系统。一旦发现灵敏度下降、信号异常或元件老化等问题,系统将自动发出预警,提醒维保人员及时处理,从而实现从“被动维修”向“主动预防”的转变。
为确保新标准的有效落地,国家电梯质量检验中心已联合多家权威检测机构启动专项监督抽查计划。自2024年7月1日起,所有新安装电梯的光幕系统必须通过新标准认证方可投入使用;对于在用电梯,则要求在三年内完成升级改造,重点覆盖使用年限超过十年、日均运行次数超过500次的高负荷设备。同时,监管部门将加大对生产企业的准入审查力度,严禁不符合新标准的产品流入市场。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此次新标准的出台标志着我国电梯安全管理体系正逐步向精细化、智能化方向迈进。清华大学建筑安全研究中心李明教授指出:“光幕虽小,却是电梯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新标准不仅提升了技术门槛,更推动了整个行业从‘合规性生产’向‘本质安全设计’的转型。”
当然,技术标准的完善只是保障电梯安全的第一步。后续还需加强维保单位的责任落实、提升公众安全乘梯意识,并推动电梯物联网平台的全国联网,实现全生命周期监管。唯有政府、企业、物业与公众多方协同,才能真正构建起安全、可靠、智慧的电梯出行环境。
可以预见,随着《新密电梯光幕安全技术规范》的全面实施,我国电梯安全事故率有望进一步下降,人民群众的出行安全感也将得到切实增强。这不仅是技术进步的体现,更是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未来,国家电梯质量检验中心还将持续跟踪新技术应用,适时修订相关标准,为打造更高水平的公共安全体系提供坚实支撑。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