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高层建筑的不断增多,电梯作为现代建筑中不可或缺的垂直交通工具,其使用频率显著上升。然而,在密闭、狭小的空间内,电梯轿厢空气质量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尤其是在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如医院、商场、写字楼等,电梯内的空气污染风险显著增加,成为影响公众健康的重要隐患。在此背景下,河南科技大学联合多家科研机构与企业,于近日共同发布了《新密电梯轿厢空气净化技术报告》,系统阐述了针对电梯环境的空气净化解决方案,为提升公共空间空气质量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该报告聚焦于电梯轿厢这一特殊空间的空气污染特征,指出其主要污染物包括PM2.5、细菌、病毒、挥发性有机物(VOCs)以及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等问题。由于电梯空间封闭、通风条件差、人员流动频繁,空气中的病原微生物极易通过飞沫或气溶胶传播,特别是在流感季节或公共卫生事件期间,潜在的交叉感染风险不容忽视。为此,河南科技大学科研团队历时两年,深入调研全国多个城市的电梯使用情况,并在新密市设立多个实验站点,采集大量实测数据,构建了电梯空气污染动态模型。
在技术路径方面,报告提出了一套“多级协同净化”方案,融合了高效过滤、紫外线杀菌、负离子发生与光催化氧化等多种技术手段。其中,HEPA高效滤网可有效拦截99.97%以上的颗粒物;UVC短波紫外线模块能杀灭多种常见细菌与病毒,包括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部分冠状病毒;负离子发生器则有助于沉降悬浮微粒并改善空气清新度;而TiO₂基光催化材料在特定波长光照下可分解甲醛、苯系物等有害气体,实现持续净化。研究团队特别强调,该系统采用低功耗设计,适应电梯运行的间歇性特点,并通过智能传感模块实时监测空气质量,自动调节净化强度,确保节能与高效兼顾。
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在新密市多个住宅小区、医院和政务大楼进行了为期六个月的试点应用。结果显示,安装净化装置后,电梯内PM2.5浓度平均下降76%,细菌总数减少83%,二氧化碳峰值浓度降低约40%,用户满意度调查显示超过90%的受访者认为乘坐体验明显改善。一位参与试点的社区居民表示:“以前进电梯总觉得空气闷浊,现在感觉清爽多了,尤其对孩子和老人更安心。”
河南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项目负责人张明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电梯不仅是交通设施,更是城市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希望通过技术创新,把健康理念融入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他同时指出,当前市场上部分电梯空气净化产品存在净化效率低、维护成本高或缺乏科学验证等问题,此次发布的报告旨在建立行业技术标准,推动产品规范化发展。
此外,报告还建议将电梯空气净化系统纳入新建建筑的绿色设计规范,并鼓励既有建筑进行升级改造。专家呼吁,相关部门应出台政策支持公共设施空气质量提升工程,同时加强公众对室内空气健康的认知教育。未来,研究团队计划进一步拓展技术应用场景,探索在地铁车厢、公交枢纽等人流密集场所的推广可行性,并着手研发基于物联网的远程监控平台,实现空气净化设备的智能化管理。
此次《新密电梯轿厢空气净化技术报告》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在特种空间空气质量治理领域迈出了关键一步。河南科技大学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不仅展示了高校服务社会的能力,也为城市公共健康体系建设贡献了科技力量。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提升,空气净化技术将在更多细微却重要的生活场景中发挥价值。可以预见,一个更加安全、舒适、健康的出行环境正在逐步形成,而这正是科技创新服务于民生福祉的最佳体现。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