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高层建筑的迅猛发展,电梯作为垂直交通的核心设施,其安全性与舒适性日益受到关注。特别是在密闭空间如电梯井道内的空气流通问题,直接关系到设备运行效率、乘客健康以及消防安全。为此,中国建筑业协会组织专家团队历时三年调研论证,于近期正式评审通过《新密电梯井道通风设计规范》(以下简称《规范》),标志着我国在电梯工程环境控制领域迈出了关键一步。
该《规范》的出台,源于近年来多起因井道通风不良引发的事故案例。部分老旧建筑中,电梯井道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导致内部湿气积聚、温度升高,不仅加速了电气设备的老化,还可能诱发控制系统故障。更严重的是,在火灾等紧急情况下,若井道内缺乏有效通风排烟机制,极易形成“烟囱效应”,助长火势蔓延,威胁人员疏散安全。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通风系统已成为提升建筑整体安全水平的重要环节。
《规范》首次系统性地明确了电梯井道通风的设计原则、技术参数和实施标准。根据建筑高度、使用性质及电梯类型的不同,提出了分级分类的通风策略。例如,对于30层以上的超高层建筑,要求设置机械通风系统,并配备温湿度自动监测装置;而对于12层以下的普通住宅,则可采用自然通风结合定期检测的方式。同时,《规范》强调通风口的位置应避开人员密集区域和进风口,防止交叉污染,并规定通风管道材料必须具备阻燃、耐腐蚀特性,确保长期稳定运行。
值得一提的是,《规范》特别关注节能与环保的平衡。在满足通风效果的前提下,鼓励采用智能控制系统,根据实时环境数据动态调节风机启停和风量大小,避免能源浪费。此外,推荐使用低噪声设备,减少对周边住户的噪音干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评审专家组指出,这一系列措施不仅提升了技术可行性,也增强了标准的可操作性和推广价值。
在编制过程中,中国建筑业协会联合多家科研院所、设计单位和电梯制造企业开展了大量实地测试与模拟分析。通过对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地百余栋典型建筑的井道环境进行采样,建立了国内首个电梯井道空气质量数据库。基于此数据支撑,《规范》中的各项指标均经过反复验证,确保其科学性和权威性。同时,编制组还参考了国际先进标准,如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中关于设备环境管理的要求,以及美国ASME A17.1电梯安全规范的相关条款,实现了与国际接轨。
此次评审会议由来自全国建筑设计、消防工程、暖通空调等领域的20余位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经过两天的集中审议,专家们一致认为,《新密电梯井道通风设计规范》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标准空白,具有较强的前瞻性与实用性,同意通过评审并建议尽快发布实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该《规范》将纳入下一阶段工程建设标准修订计划,未来有望成为强制性条文,广泛应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项目中。
可以预见,《规范》的实施将对整个建筑行业产生深远影响。一方面,它将推动设计单位在方案阶段即统筹考虑井道通风问题,避免后期改造带来的成本增加;另一方面,也将促使电梯制造商优化产品结构,开发适配通风系统的新型井道组件。同时,物业运维单位需建立定期巡检制度,确保通风设施始终处于良好工作状态。
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持续推进,高层建筑数量持续增长。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在用电梯已超过千万台,且每年以8%的速度递增。在此背景下,《新密电梯井道通风设计规范》的诞生恰逢其时。它不仅是技术进步的体现,更是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高度负责。下一步,中国建筑业协会还将组织宣贯培训,指导各地开展试点应用,并持续收集反馈意见,为后续修订完善积累经验。
总之,这项新规范的通过,是我国建筑标准化体系建设的重要成果,也是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具体实践。它从细节入手,把看不见的“空气流动”转化为可量化、可管控的技术参数,真正做到了让安全隐于无形,却又无处不在。未来,随着更多类似标准的出台,我国建筑工程的质量与安全水平必将迈向更高台阶。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