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高层建筑和住宅小区对垂直交通系统的需求日益增长,电梯作为现代建筑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安全性、耐久性和运行稳定性备受关注。其中,钢结构井道作为电梯的重要支撑结构,长期处于潮湿、封闭或半封闭环境中,极易受到腐蚀影响,进而威胁电梯整体安全。为此,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CABR)在新密市开展了一项关于电梯钢结构井道防腐方案的技术评估与认定工作,标志着我国在电梯基础设施防护技术领域迈出了关键一步。
此次认定的防腐方案由多家科研单位与企业联合研发,针对新密地区特有的气候条件和地质环境进行了专项优化。该方案以“长效防护、绿色环保、施工便捷”为核心理念,采用多层复合防护体系,结合新型材料与先进工艺,有效提升了钢结构井道的抗腐蚀能力。整个方案涵盖了表面处理、底涂、中间涂层、面层保护以及后期监测维护等多个环节,形成了完整的闭环技术链条。
在表面处理阶段,方案采用了喷砂除锈技术,确保钢材表面达到Sa2.5级清洁度标准,彻底清除氧化皮、油污及其他附着物,为后续涂层附着提供良好基础。随后,施加富锌底漆,利用锌的阴极保护作用,在钢材表面形成电化学防护层,即使涂层局部破损,仍可继续保护基材不受腐蚀。这一技术已在桥梁、海洋工程等领域广泛应用,此次引入电梯井道系统,体现了跨行业技术融合的趋势。
中间涂层选用高固含环氧云铁中间漆,具有优异的屏蔽性能和机械强度,能够有效阻隔水汽、氯离子等腐蚀介质的渗透。同时,该涂层具备良好的层间附着力,确保各涂层之间的紧密结合,避免分层脱落。面层则采用脂肪族聚氨酯面漆,不仅具备出色的耐候性、抗紫外线能力和色彩保持性,还能抵抗酸雨、工业废气等大气污染的侵蚀,延长整体防护周期。
值得一提的是,该方案特别注重环保与可持续发展。所有涂料均符合国家VOC排放标准,不含铅、铬等有害重金属,施工过程中无明显异味,适用于人员密集的住宅区和公共建筑。此外,涂层系统设计寿命可达15年以上,大幅降低了后期维护频率和成本,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在技术验证过程中,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组织专家团队对方案进行了为期两年的实地跟踪测试。测试地点位于新密市多个典型住宅项目中的电梯井道,涵盖地下、半地下及地上不同环境类型。通过定期取样检测、电化学阻抗谱分析、盐雾试验对比等多种手段,全面评估了涂层系统的性能表现。结果显示,在经历极端温差、高湿度及局部渗水等复杂工况后,钢结构未出现明显锈蚀迹象,涂层附着力保持在1级以上,整体防护效果显著优于传统防腐工艺。
基于充分的数据支持和技术论证,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正式认定该防腐方案符合《建筑钢结构防腐蚀技术规程》(JGJ/T 251-2011)及相关国家标准要求,具备推广应用价值。这一认定不仅是对技术创新成果的认可,更为全国范围内电梯钢结构的安全管理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范本。
未来,随着智能监测技术的发展,该防腐体系还将融入物联网传感器,实现对涂层状态、环境温湿度、腐蚀电流等参数的实时监控,构建“预防为主、智能预警”的新型维护模式。这将有助于进一步提升电梯设施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水平,推动建筑安全向精细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总体而言,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对新密电梯钢结构井道防腐方案的认定,是我国建筑科技自主创新的重要体现,也是落实“双碳”目标、建设安全宜居城市的具体实践。它不仅解决了长期困扰行业的技术难题,也为其他基础设施的防腐治理提供了有益借鉴。可以预见,随着该技术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更多居民将享受到更加安全、稳定、持久的电梯服务,城市建筑的安全底线也将因此更加牢固。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