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高层建筑数量的持续增长,电梯作为现代建筑中不可或缺的垂直交通工具,其安全运行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特别是在一些人口密集、老旧电梯较多的城市区域,电梯事故隐患时有发生,其中钢丝绳作为电梯系统中最关键的承重部件之一,其质量与状态直接关系到乘客的生命安全。在此背景下,郑州特种设备检测中心于近日正式发布《新密市电梯钢丝绳检测技术规范(试行)》,标志着河南省在电梯安全监管领域迈出重要一步。
该标准的出台,旨在填补现有国家标准在地方实际应用中的空白,针对新密市电梯使用环境复杂、部分设备老化严重等现实问题,提出更具操作性和针对性的技术要求。标准共分为六个章节,涵盖适用范围、术语定义、检测方法、评判准则、记录管理以及人员资质等方面内容,构建了一套科学、系统的电梯钢丝绳健康评估体系。
在检测方法上,新标准首次引入“多维度综合判别法”,不仅延续了传统的目视检查、直径测量和断丝计数等基础手段,还明确要求对钢丝绳进行磁粉探伤和超声波辅助检测,尤其适用于使用年限超过8年或日均运行频次高于300次的电梯。通过无损检测技术的应用,能够更早发现内部断丝、腐蚀坑和应力集中等隐蔽性缺陷,显著提升隐患识别率。
值得一提的是,标准特别强调“动态监测”理念。要求维保单位在每次季度例行检查中,必须采集钢丝绳张力差数据,并建立趋势分析档案。当相邻钢丝绳张力偏差超过15%时,即视为异常,需立即开展专项排查。这一规定有效解决了以往仅凭外观判断导致的误判漏判问题,为预防因钢丝绳受力不均引发的轿厢倾斜甚至坠落事故提供了技术支撑。
在评判等级方面,新标准将钢丝绳状态划分为A(良好)、B(注意)、C(预警)、D(停用)四个级别,并制定了详细的量化指标。例如,对于公称直径为8mm的曳引钢丝绳,若表面可见断丝总数达到6根,或出现局部直径缩减超过10%,则应判定为C级,须在72小时内安排更换;若同时存在严重锈蚀和股线外露,则直接升级至D级,电梯必须立即停止运行。这种分级管理制度有助于监管部门和使用单位快速响应,实现风险精准管控。
为确保标准落地实施,郑州特种设备检测中心同步推出了配套培训计划。目前已组织三期专题培训班,覆盖新密市辖区内全部持证电梯维保企业技术人员共计280余人。培训内容包括标准解读、现场实操演练及案例分析,重点强化一线人员对新型检测设备的操作能力与判读水平。此外,中心还开发了“电梯钢丝绳检测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检测数据电子化录入、自动评分与实时上传,便于监管部门远程抽查和追溯。
此次标准的制定充分借鉴了北京、上海等地的先进经验,并结合本地气候特点进行了优化调整。例如,考虑到新密地区地下水位较高、空气湿度大,钢丝绳易发生电化学腐蚀,标准中特别提高了防锈涂层完整性的检查权重,并建议在潮湿环境中使用的电梯每半年进行一次防腐处理。
从实施效果看,自标准试运行一个月以来,新密市已累计完成472台在用电梯的钢丝绳专项检测,发现存在C级及以上风险的电梯23台,均已及时整改。市民普遍反映乘梯安全感明显增强,物业单位也表示新的检测流程更加透明规范,便于成本预算和责任划分。
业内专家指出,此次地方标准的发布不仅是技术层面的突破,更是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理念的升级。它推动了电梯维保由“被动维修”向“主动预防”转变,也为全省乃至全国类似地区的电梯安全治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样本。
未来,郑州特种设备检测中心表示将持续跟踪标准执行情况,收集一线反馈意见,并计划每两年进行一次修订更新。同时,将进一步扩大智能监测设备的应用范围,探索将AI图像识别技术融入钢丝绳表面缺陷自动诊断系统,不断提升检测效率与准确性。可以预见,在科技赋能与制度完善的双重驱动下,电梯这一“隐秘角落”的安全防线将愈加牢固,为广大市民构筑起更加安心的出行环境。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