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高层建筑数量迅速增长,电梯作为现代建筑中不可或缺的垂直交通工具,其安全运行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切实提升电梯应急响应能力,保障乘客在突发情况下的及时救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正式认可了新密市自主研发的“电梯应急通话系统技术规范”,此举标志着我国电梯安全管理迈出了关键一步,也为全国电梯智慧监管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新密样板”。
该技术规范由新密市市场监管部门联合多家科技企业与科研机构共同研发,历时三年,经过多轮实地测试、专家论证和标准优化,最终通过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技术评审与合规性认定。规范的核心在于构建一套标准化、智能化、全天候的电梯应急通信体系,确保在电梯发生困人、故障或断电等紧急情况时,乘客能够第一时间与监控中心建立有效联系,实现“一键报警、实时响应、精准定位、快速救援”的闭环管理。
技术规范明确了应急通话系统的硬件配置要求,包括高灵敏度拾音器、抗干扰扬声器、独立备用电源以及双通道通信模块(支持4G/5G与有线网络双备份)。系统必须具备断电自动切换功能,确保在主电源中断后仍能持续工作不少于72小时。同时,设备需通过电磁兼容、高低温、振动冲击等多项环境适应性测试,以应对复杂多变的井道环境。
在软件层面,规范要求系统集成智能语音识别与自动报警功能。当乘客按下紧急呼叫按钮后,系统将自动接通24小时值守的应急指挥中心,并同步上传电梯编号、安装位置、运行状态及被困人数等关键信息。指挥中心可通过远程语音安抚被困人员,指导其保持冷静、正确应对。与此同时,系统会自动向维保单位、物业管理人员及辖区市场监管部门推送预警信息,形成多方联动的应急响应机制。
值得一提的是,该技术规范还首次引入了“数据追溯与责任闭环”机制。所有通话记录、报警时间、响应时长、处置结果等数据均需加密存储并上传至市级统一监管平台,保存期限不少于两年。监管部门可通过平台实时调取历史数据,对维保单位的响应速度、救援效率进行量化考核,倒逼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对于未按规定时限响应或虚假报备的行为,系统将自动标记并纳入信用监管黑名单。
新密市自2022年起在全市范围内试点推广该应急通话系统,目前已覆盖住宅小区、商场、医院、学校等场所的8600余台在用电梯,累计处理紧急呼叫事件327起,平均响应时间缩短至4.8分钟,救援成功率100%,未发生一起因通信中断导致的延误事故。市民普遍反映,电梯内的红色报警按钮不再是“摆设”,真正成为“生命按钮”。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新密经验为全国电梯安全治理提供了重要参考。此次认可该技术规范,不仅是对其技术先进性和实用性的肯定,更是推动我国特种设备安全管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预防”转型的重要举措。下一步,总局将组织专家团队对该规范进行全国范围内的宣贯培训,并鼓励各地结合实际进行推广应用,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实现重点城市电梯应急通信系统全覆盖。
此外,该规范的出台也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发展。一批专注于电梯物联网、智能传感、应急通信的科技企业迅速成长,形成了集研发、生产、运维于一体的产业集群。新密市已规划建设“电梯安全科技产业园”,预计未来三年将吸引超20家上下游企业入驻,年产值突破10亿元。
可以预见,随着国家层面对电梯应急通信标准的统一与推广,我国电梯安全管理将步入更加规范化、智能化的新阶段。而新密市以技术创新回应民生关切的实践,不仅提升了城市公共安全水平,也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生动范例。电梯虽小,关乎千家万户;标准虽细,体现国家温度。这一技术规范的认可,正是中国式现代化在细微处见真章的有力印证。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