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高层建筑数量迅速增长,电梯作为现代建筑中不可或缺的垂直交通工具,其运行效率与安全性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尤其是在大型商业综合体、医院、写字楼等人员密集场所,电梯群控系统的智能化水平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出行体验和建筑整体运营效率。在此背景下,国家电梯行业协会组织专家团队对新密市自主研发的“新密电梯群控算法”进行了系统性论证,标志着我国在电梯智能调度技术领域迈出了关键一步。
此次专家论证会由国家电梯行业协会牵头,邀请了来自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以及多家知名电梯制造企业的十余位业内权威专家组成评审组。论证过程历时三个月,涵盖技术原理审查、实地测试数据评估、安全性验证及可推广性分析等多个维度。专家组一致认为,“新密电梯群控算法”在响应速度、乘客等待时间优化、能耗控制及系统稳定性等方面表现优异,具备较高的技术创新性和实际应用价值。
该算法的核心优势在于引入了基于深度学习的动态客流预测模型,并结合强化学习机制实现多目标优化调度。传统群控系统多依赖固定规则或简单的逻辑判断进行电梯分配,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上下班高峰、节假日人流激增等场景。而新密算法通过实时采集各楼层呼叫信号、轿厢载重、运行方向及历史乘梯数据,构建起高精度的客流热力图,提前预判未来5—10分钟内的乘梯需求分布。在此基础上,系统能够自动调整电梯的待机策略、停靠顺序和运行路径,显著减少空驶率和乘客等待时间。
据现场实测数据显示,在某大型三甲医院的应用场景中,早高峰时段平均候梯时间由原来的98秒缩短至52秒,下降近47%;电梯日均运行次数减少约18%,但服务人数提升12%,节能效果明显。同时,系统在应对突发性集中呼梯(如会议结束、下班高峰期)时表现出良好的鲁棒性和自适应能力,未出现长时间拥堵或调度混乱现象。
安全性是电梯控制系统不可逾越的底线。为此,新密算法在设计之初即嵌入多重安全校验机制。例如,当系统检测到某台电梯连续超载或运行异常时,会自动将其从调度队列中剔除,并启动备用预案;对于老年人、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的呼梯请求,系统可识别并优先响应,确保公平服务。此外,整个算法平台符合GB 7588《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及相关国家标准要求,已通过第三方机构的功能安全认证。
值得一提的是,该算法采用了模块化架构设计,兼容主流品牌电梯控制系统,支持平滑接入现有楼宇自动化平台,极大降低了改造成本和技术门槛。目前,已在河南、江苏、广东等地的十余个项目中试点运行,用户反馈普遍积极。部分物业公司表示,不仅提升了服务质量,还减少了因电梯拥堵引发的投诉事件,管理压力明显减轻。
国家电梯行业协会相关负责人指出,当前我国电梯保有量已突破千万台,居世界首位,但智能化水平整体仍处于追赶阶段。此次对新密群控算法的系统论证,不仅是对一项具体技术的认可,更是推动行业标准升级、促进国产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举措。协会将适时组织技术推广会,并考虑将其中的关键指标纳入未来电梯能效评价体系。
当然,专家组也提出若干改进建议,包括进一步增强算法在极端天气、电力波动等非正常工况下的稳定性,完善远程监控与故障预警功能,以及加强数据隐私保护措施。研发团队表示,正着手开发第二代算法版本,计划融合5G边缘计算与数字孪生技术,实现更精细化的实时仿真与决策支持。
可以预见,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深度融合,电梯群控系统将逐步向“感知—决策—执行”一体化的智慧交通单元演进。而“新密电梯群控算法”的成功实践,为我国电梯产业从“制造大国”迈向“智造强国”提供了有力支撑。未来,这一技术有望在智慧城市、绿色建筑等领域发挥更大作用,真正让电梯成为安全、高效、人性化的城市基础设施组成部分。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