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高层建筑数量迅速增长,电梯作为现代建筑中不可或缺的垂直交通工具,其安全性与舒适性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特别是在密闭空间如电梯井道内的通风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建筑设计和施工中的技术难点。为解决这一行业痛点,中国建筑业协会于近期组织专家评审并通过了《新密电梯井道通风规范》(以下简称《规范》),标志着我国在电梯井道通风设计与施工方面迈出了关键一步。
该《规范》的出台,是在广泛调研国内外相关标准、结合我国实际工程案例的基础上,经过多轮技术论证和专家评审后形成的系统性技术文件。其核心目标是提升电梯井道内部空气质量,保障设备运行环境稳定,防止因通风不良导致的设备过热、湿气积聚、异味扩散等问题,从而延长电梯使用寿命,提高运行安全性和乘客体验。
《规范》首次对“新密电梯井道”进行了明确定义,即指在高层或超高层建筑中,结构紧凑、封闭性强、传统自然通风难以满足要求的电梯井道空间。这类井道由于建筑布局限制,往往缺乏有效的空气对流路径,容易形成高温高湿环境,尤其在夏季或设备密集运行期间,极易引发电气元件老化、控制系统失灵等安全隐患。
针对上述问题,《规范》从设计、施工、材料选择到后期运维等多个环节提出了具体要求。在设计层面,明确要求根据井道高度、电梯运行频率、周边环境温湿度等因素进行通风量计算,并推荐采用机械通风与自然通风相结合的方式。对于超过60米的高层井道,原则上应设置独立的机械排风系统,并配备温湿度监测装置,实现智能化调控。
在施工方面,《规范》强调通风系统的安装必须与主体结构同步规划,预留足够的检修口和管道空间,避免后期改造带来的结构破坏和成本增加。同时,对通风管道的材质提出了防火、防腐、低噪声的要求,推荐使用镀锌钢板或复合型非金属材料,确保系统长期稳定运行。
值得一提的是,《规范》还特别关注节能与环保问题。在保证通风效果的前提下,鼓励采用变频风机、热回收装置等节能技术,减少能源消耗。例如,在冬季可利用排出空气的余热预热新风,降低建筑整体能耗。此外,规范建议在通风系统中加装空气净化模块,有效过滤粉尘、细菌等污染物,提升井道内外空气质量。
此次评审通过的《规范》不仅填补了我国在电梯井道专项通风标准上的空白,也为建筑设计院、施工单位、电梯制造商及相关监管部门提供了统一的技术依据。中国建筑业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该规范将纳入下一阶段工程建设标准体系修订计划,未来有望上升为行业标准乃至国家标准。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规范》的实施将推动建筑行业向精细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一方面,它促使设计单位在项目初期就充分考虑通风系统的集成设计,避免“事后补救”;另一方面,也倒逼电梯企业优化产品结构,适应更加严格的运行环境要求。此外,物业管理单位也将因此受益,通过规范化运维流程,降低故障率和维护成本。
当然,任何新规范的落地都面临挑战。如何确保各地在执行过程中不打折扣,如何加强对中小型建筑项目的监管,以及如何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都是接下来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为此,中国建筑业协会已启动配套培训计划,拟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系列宣贯活动,并联合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发模拟分析工具,辅助设计人员进行通风系统优化。
可以预见,随着《新密电梯井道通风规范》的逐步推广实施,我国高层建筑的安全性能和人居环境质量将迎来显著提升。这不仅是技术进步的体现,更是以人为本理念在建筑工程领域的深化实践。未来,随着更多细分领域技术标准的完善,中国建筑业将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