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高层建筑数量持续攀升,电梯作为现代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运行与高效管理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在这一背景下,中国质量协会于近期正式评审通过了《新密电梯数据采集标准》,标志着我国电梯行业在智能化、标准化发展道路上迈出了关键一步。
该标准由新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牵头,联合多家电梯制造企业、科研机构及行业协会共同起草,历时两年多的调研、论证与修订,最终由中国质量协会组织专家团队进行严格评审并予以通过。标准的出台不仅填补了国内电梯数据采集领域技术规范的空白,也为全国电梯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支撑。
《新密电梯数据采集标准》的核心内容聚焦于电梯运行过程中关键数据的规范化采集、传输与存储。标准明确了包括电梯运行状态、故障代码、维保记录、乘客使用行为、能耗数据等在内的12类主要数据项,并对每类数据的采集频率、精度要求、通信协议及安全加密机制作出了详细规定。例如,对于电梯门开关次数、停层位置、运行时长等实时数据,要求采集间隔不超过5秒;而对于维保信息,则需实现与国家特种设备监管平台的数据对接,确保信息可追溯、可核查。
值得一提的是,该标准充分考虑了不同品牌、型号电梯之间的兼容性问题,采用了开放式的通信架构,支持Modbus、MQTT、HTTP等多种主流协议,有效避免了“数据孤岛”现象。同时,标准还特别强调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要求所有采集设备必须通过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认证,并对涉及用户身份、乘梯路径等敏感信息进行脱敏处理,确保在提升管理效率的同时不侵犯公众隐私。
从实际应用角度看,《新密电梯数据采集标准》的实施将带来多重积极效应。首先,监管部门可通过实时掌握辖区内电梯的运行状况,实现从“事后处置”向“事前预警”的转变。例如,当系统监测到某台电梯频繁出现平层偏差或制动异常时,可自动触发预警机制,提醒维保单位及时排查隐患,从而大幅降低事故发生概率。
其次,对于电梯制造和维保企业而言,标准化的数据采集为产品迭代和服务优化提供了有力支持。通过对海量运行数据的分析,企业可以精准识别设备薄弱环节,改进设计缺陷,提升产品质量;同时,基于数据分析的预测性维护模式也有望取代传统的定期巡检,显著降低运维成本,提高服务响应速度。
此外,该标准还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重要基础。电梯作为楼宇内部交通的核心节点,其运行数据与消防、安防、能源管理系统深度融合后,可助力打造更加智能、高效的建筑运营体系。例如,在突发事件中,系统可根据电梯位置和状态快速生成疏散方案;在日常管理中,则可通过分析人流分布规律,优化空调、照明等配套设施的运行策略。
中国质量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新密电梯数据采集标准》的通过是推动我国电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标志性成果之一。下一步,协会将联合市场监管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试点推广工作,计划在三年内覆盖不少于50个重点城市,并在此基础上酝酿制定更高层级的国家标准。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此次标准的出台不仅是技术层面的进步,更是治理理念的革新。它体现了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的管理模式转变,彰显了我国在特种设备安全管理领域的制度创新和技术自信。
可以预见,随着《新密电梯数据采集标准》的广泛应用,我国电梯行业将迎来新一轮转型升级浪潮。而在这背后,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公共安全领域的生动实践——用标准守护生命,以科技赋能安全,让每一部电梯都成为城市生活中值得信赖的“垂直通道”。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