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高层建筑数量持续攀升,电梯作为现代建筑中不可或缺的垂直交通工具,其安全运行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尤其是在突发事件或设备故障发生时,电梯内乘客能否及时与外界取得联系,直接关系到生命安全和应急救援效率。在此背景下,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正式认可并发布《新密电梯应急通话规范》,标志着我国在电梯安全管理和应急响应体系建设方面迈出了关键一步。
该规范由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牵头组织制定,联合应急管理、住建、标准化研究院等多部门共同参与,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和技术标准,充分调研了全国多个城市的电梯使用现状及应急处置案例,最终形成了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技术指导文件。所谓“新密”,并非指地理意义上的新密市,而是“新型密闭空间应急通信”的简称,突出强调在电梯这一特殊封闭环境中实现高效、可靠通信的重要性。
《新密电梯应急通话规范》的核心内容涵盖三个方面:一是明确电梯应急通话系统的硬件配置标准;二是规定通信响应流程与时间要求;三是建立系统维护与监管机制。在硬件方面,规范要求所有新建和在用电梯必须配备具备双向语音通话功能的应急装置,且该装置应独立于主电源运行,确保在停电、断网等极端情况下仍能正常工作。同时,设备需具备自动定位功能,能够在接通后第一时间将电梯所在位置信息传输至监控中心,为救援争取宝贵时间。
在通信流程上,规范明确提出“三分钟响应、十分钟到场”的目标。一旦乘客按下紧急呼叫按钮,监控中心应在30秒内接通通话,3分钟内完成情况确认并启动应急程序。对于困人事件,救援单位须在10分钟内抵达现场展开施救。这一量化指标不仅提升了应急响应的可考核性,也倒逼物业管理单位和维保企业提高服务质量和反应速度。
此外,规范还特别强调数据记录与追溯机制。所有应急通话过程必须全程录音并保存不少于90天,相关数据纳入全国统一的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平台,供监管部门随时调阅。此举既保障了乘客权益,也为事故调查和责任认定提供了有力依据。
值得注意的是,《新密电梯应急通话规范》并非一刀切式的强制标准,而是根据电梯类型、使用场景和建筑性质进行了分级管理。例如,住宅小区、医院、学校等人员密集场所的电梯执行最高级别标准,而部分老旧楼宇则给予一定过渡期,鼓励通过加装智能模块实现升级改造。这种分类施策的方式兼顾了安全性与可行性,有助于推动政策平稳落地。
自规范试点实施以来,已在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多个重点城市取得显著成效。据统计,在首批试点区域,电梯困人事件的平均救援时间从原来的28分钟缩短至9.6分钟,乘客满意度提升超过40%。更有多个城市依托该规范建立了“智慧电梯”管理系统,实现对电梯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故障预警和远程诊断,大幅降低了事故发生率。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新密电梯应急通话规范》的出台填补了我国在电梯应急通信领域的制度空白,是特种设备安全管理迈向精细化、智能化的重要标志。它不仅提升了公众乘梯的安全感和信任度,也为城市公共安全治理体系现代化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当然,规范的真正落地还需多方协同推进。物业公司需加强日常巡查与培训,确保设备始终处于良好状态;维保单位应提升技术水平和服务响应能力;监管部门则要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对虚假报备、设备失灵等问题依法追责。同时,公众也应增强安全意识,正确使用应急装置,避免误按、滥用导致资源浪费。
可以预见,随着《新密电梯应急通话规范》在全国范围内的逐步推广,我国电梯安全水平将迎来整体跃升。这不仅是技术进步的体现,更是以人为本理念在公共安全领域的真实写照。未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还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完善特种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推动更多创新标准出台,为人民群众构筑更加安全、便捷、智能的出行环境。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