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高层建筑数量迅速增长,电梯作为现代建筑中不可或缺的垂直交通工具,其安全性与运行效率备受关注。在电梯系统中,缓冲器是保障乘客安全的重要部件之一,尤其在电梯发生超速或失控下坠时,缓冲器通过吸收冲击能量,有效减缓轿厢撞击,避免严重事故的发生。然而,传统缓冲器材料普遍存在耐久性差、回弹性能不足、环境适应性弱等问题,制约了电梯整体安全水平的提升。在此背景下,郑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科研团队历时三年攻关,成功研发出一种新型高性能电梯缓冲器材料,实现了关键技术突破,为电梯安全领域注入了新的科技动力。
该新型材料以高分子复合结构为基础,结合纳米增强技术和梯度功能设计,显著提升了材料的能量吸收能力、抗疲劳性能和温度稳定性。据项目负责人李明教授介绍,传统缓冲器多采用聚氨酯或金属弹簧结构,前者易老化、压缩后恢复慢,后者则存在刚性过强、缓冲不连续等缺陷。而郑州大学团队创新性地引入石墨烯-碳纳米管协同增强体系,在保持材料轻量化的同时,大幅提高了其力学强度和弹性回复率。实验数据显示,新材料在经历10万次压缩循环后,形变恢复率仍保持在98%以上,远高于行业标准的85%,且在-40℃至120℃的宽温域内性能稳定,适应极端气候条件下的使用需求。
更为重要的是,该材料在能量吸收效率方面表现突出。在模拟电梯自由落体测试中,搭载新型缓冲器的轿厢在撞击瞬间的峰值加速度降低了近40%,有效减轻了对乘客身体的冲击力,极大提升了紧急情况下的生存概率。此外,新材料还具备良好的阻燃性和低烟毒性,符合高层建筑消防安全规范,进一步增强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安全可靠性。
这项技术突破的背后,是郑州大学科研团队长期坚持基础研究与工程应用相结合的成果。团队依托河南省先进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联合机械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开展跨学科协作,构建了从分子结构设计、材料制备工艺到整机测试验证的完整研发链条。在材料合成阶段,研究人员采用原位聚合与定向排列技术,确保纳米填料在基体中均匀分散,避免团聚导致的性能下降;在结构设计上,借鉴仿生学原理,模仿蜂窝结构的多孔梯度分布,实现应力的逐层释放,从而延长缓冲时间、降低瞬时冲击力。
目前,该项研究成果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项,其中3项已获授权,并通过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的权威认证。更令人振奋的是,新密市某电梯制造企业已与郑州大学签订技术转化协议,首批搭载该新型缓冲材料的商用电梯将于今年第四季度投入试运行。企业技术总监表示:“这一材料的应用将使我们的产品在安全性和使用寿命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预计可使电梯维护周期延长30%以上,综合运维成本下降20%。”
除了在民用电梯领域的广泛应用前景,该材料还可拓展至轨道交通、航空航天、军事装备等对缓冲性能要求极高的领域。例如,在高铁车厢连接处、飞机起落架系统中,同样需要高效可靠的缓冲装置来应对突发冲击。科研团队正与多家相关单位接洽,推动技术的多元化应用。
此次突破不仅是郑州大学在高端功能材料领域的一次重大进展,也标志着我国在电梯核心安全部件自主研发方面迈出了坚实一步。在全球电梯保有量持续增长、安全标准日益严格的趋势下,掌握关键材料技术意味着掌握了行业话语权。未来,郑州大学团队将继续优化材料配方,探索智能化缓冲系统集成方案,力求实现缓冲器状态实时监测与自适应调节,推动电梯安全进入“智慧防护”新时代。
科技创新,关乎国计民生。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从理论突破到实际应用,郑州大学科研团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高校服务社会的责任担当。这一成果不仅提升了我国电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也为人民群众的安全出行提供了更加坚实的科技保障。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