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电梯作为现代建筑中不可或缺的垂直交通设施,其安全性和施工质量日益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为提升电梯井道结构的安全性与耐久性,规范焊接工艺流程,中国建筑业协会于近期正式发布《新密电梯井道焊接技术标准》(以下简称“新标准”),标志着我国在电梯工程领域标准化建设方面迈出重要一步。
该标准的出台,旨在解决当前电梯井道焊接施工中存在的工艺不统一、质量参差不齐、安全隐患突出等问题。特别是在一些高层住宅、商业综合体及公共建筑项目中,由于电梯井道多采用钢结构或钢混结合结构,焊接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体建筑的稳定性与人员安全。过去,部分施工单位存在焊接材料选用不当、焊缝未按规范施焊、检测手段缺失等现象,导致井道结构出现变形、开裂甚至局部失稳的风险。新标准的实施,正是对这些问题的系统回应。
新标准在编制过程中广泛征求了设计单位、施工企业、检测机构以及设备制造商的意见,并结合国内外先进技术经验,形成了科学、严谨的技术体系。标准共分为八章,涵盖术语定义、材料要求、焊接工艺评定、施工准备、焊接实施、检验与验收、质量控制及安全管理等多个方面,内容全面且具有可操作性。
在材料选用方面,新标准明确规定用于电梯井道结构的钢材必须符合国家现行标准,且应具备良好的可焊性。对于不同厚度的构件,标准推荐了相应的焊接方法和焊材匹配方案,避免因材料不匹配导致焊接接头脆化或强度不足。同时,标准强调所有焊接材料必须附有质量证明文件,并在进场前进行复检,确保源头可控。
焊接工艺评定是本次标准的一大亮点。新标准要求施工单位在正式施工前必须完成焊接工艺评定试验,包括对接接头、角接接头等多种典型节点形式,并通过无损检测、力学性能测试等手段验证其可靠性。只有通过评定的工艺方可应用于实际工程,此举有效杜绝了“凭经验施工”的弊端,提升了施工的科学性与规范性。
在施工环节,新标准细化了焊前准备、焊接参数控制、层间温度管理等关键工序。例如,焊前必须清除母材表面的油污、锈迹和氧化皮,坡口加工应符合设计图纸要求;焊接过程中需严格控制电流、电压和焊接速度,确保熔深和焊缝成形质量;对于厚板焊接,应采取预热和层间保温措施,防止冷裂纹产生。此外,标准还特别强调了焊接顺序的合理性,要求优先焊接收缩量大的焊缝,以减少整体变形。
检验与验收部分则体现了新标准对质量闭环管理的重视。标准规定所有焊缝均须进行外观检查,并按比例进行超声波探伤或射线检测,Ⅰ级焊缝抽检比例不低于20%,Ⅱ级焊缝不低于10%。对于发现的缺陷,必须按照返修程序处理,并重新检测直至合格。验收时还需提交完整的焊接记录、检测报告和工艺评定资料,形成可追溯的质量档案。
值得一提的是,新标准还融入了绿色施工理念,鼓励采用低烟尘、低飞溅的焊接材料和自动化焊接设备,减少对环境和作业人员的影响。同时,标准提出应加强焊工培训与持证上岗管理,所有从事电梯井道焊接的焊工必须取得相应资格证书,并定期参加继续教育,确保技能持续更新。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该标准的发布填补了我国在电梯井道专项焊接技术领域的空白,不仅有助于提升工程质量,还将推动建筑行业向精细化、标准化方向发展。未来,随着智能建造和装配式建筑的推广,电梯井道的模块化生产和现场高效连接将成为趋势,而此次发布的标准也为相关技术的推广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可以预见,《新密电梯井道焊接技术标准》的实施将对全国范围内的建筑工程产生深远影响。它不仅是技术规范的升级,更是安全理念的深化。各相关单位应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学习宣贯,切实将标准要求落实到每一个项目、每一道工序中,共同筑牢建筑安全防线,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安全、舒适的居住和出行环境。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