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高层建筑数量迅速增长,电梯作为现代建筑中不可或缺的垂直交通工具,其运行效率与安全性直接关系到人们的日常出行体验。特别是在大型商业综合体、医院、写字楼等人员密集场所,电梯群控系统的智能化水平已成为衡量楼宇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在此背景下,国家电梯行业协会组织专家对新密市自主研发的“新密电梯群控算法”进行了深入的技术论证和实地测试,标志着我国在电梯智能调度领域迈出了关键一步。
此次论证会由国家电梯行业协会牵头,邀请了来自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以及多家知名电梯制造企业的十余位权威专家组成专家组。论证过程历时三个月,涵盖理论分析、仿真模拟、现场实测及用户反馈等多个维度,全面评估该算法在响应速度、节能性能、乘客等待时间、系统稳定性等方面的表现。
新密电梯群控算法的核心创新在于引入了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动态调度模型。传统电梯群控系统多依赖于固定规则或简单的模糊逻辑进行派梯决策,难以应对高峰时段复杂多变的客流特征。而新密算法通过实时采集各楼层的呼梯信号、轿厢载重、运行方向、历史乘梯数据等信息,结合人流预测模型,动态调整派梯策略。例如,在早高峰期间,系统可自动识别出主要上行需求集中在低层区域,并提前调度空闲电梯至底层待命;而在午间或下班时段,则能快速响应分散式呼叫,减少乘客等待时间。
据现场测试数据显示,在某28层办公楼部署该算法后,平均乘客等待时间由原来的48秒缩短至29秒,下降幅度达39.6%;高峰期电梯往返效率提升约27%,单日能耗降低15.3%。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系统在应对突发性集中呼梯(如火灾演练、紧急疏散)时表现出良好的鲁棒性和自适应能力,能够在极短时间内完成最优路径规划,确保应急响应的及时性与安全性。
专家组在论证过程中高度评价了该算法的技术先进性与工程实用性。一位来自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的专家指出:“新密群控算法不仅实现了从‘被动响应’到‘主动预判’的转变,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在保证高性能的同时,充分考虑了与现有电梯控制系统的兼容性,降低了改造成本,具备广泛的推广价值。”此外,算法还内置了多重安全校验机制,确保在极端工况下不会出现误调度或系统死锁等问题,符合GB 7588-2003《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及相关国家标准的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该算法的研发并非孤立的技术突破,而是新密市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地政府联合本地科技企业与高校科研团队,构建了“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协同创新平台,为算法的持续优化提供了坚实支撑。目前,该系统已在郑州、洛阳等地多个公共建筑中试点应用,并获得良好口碑。
当然,专家们也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的建议。例如,应加强对老年人、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的乘梯行为建模,提升系统的包容性;同时建议建立全国范围内的电梯运行大数据平台,实现跨区域、跨品牌的数据共享与算法迭代。此外,随着5G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未来可探索将群控系统与楼宇管理系统(BMS)、安防系统深度融合,打造真正意义上的智慧交通节点。
总体而言,新密电梯群控算法的成功研发与应用,是我国电梯行业迈向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此次国家电梯行业协会的权威论证,不仅为该技术的标准化和规模化推广奠定了基础,也为国内电梯控制系统自主创新树立了典范。可以预见,在政策支持、技术进步与市场需求的共同驱动下,我国电梯产业将迎来新一轮高质量发展的机遇期。而以新密为代表的基层技术创新实践,正在用实实在在的成果诠释着“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的深层内涵。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