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高层建筑数量迅速增长,电梯作为现代城市垂直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性、舒适性与节能性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特别是在公共建筑、住宅小区和商业综合体中,电梯照明系统不仅是保障乘客安全的基本设施,更在提升乘坐体验、优化能源利用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在此背景下,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于近期对河南省新密市多个在用电梯的照明系统进行了专项技术鉴定,旨在评估现有照明系统的运行效能,并为未来城市电梯智能化改造提供科学依据。
此次鉴定工作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城市基础设施专业委员会牵头组织,联合国内多家高校科研机构及照明工程专家团队共同实施。鉴定范围涵盖新密市辖区内32个住宅小区、8座公共建筑及5处商业楼宇中的共计467部在用电梯。鉴定内容主要包括照明系统的光源类型、照度水平、能耗表现、控制方式、使用寿命以及应急照明功能等六大维度,采用现场检测、数据采集与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全面评估。
鉴定结果显示,新密市电梯照明系统整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在能效与智能化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目前,约68%的电梯仍采用传统的荧光灯管或卤素灯作为主要照明光源,仅有23%的电梯完成了LED照明改造,其余9%则存在照明设备老化、亮度不足等问题。在照度测试中,符合国家标准(≥50lux)的电梯占比为76%,部分老旧电梯内部照度低于30lux,尤其在轿厢角落区域光线明显昏暗,存在视觉盲区,影响乘客安全感知。
在能耗方面,传统照明系统日均耗电量约为1.8度/部,而已完成LED改造的电梯日均耗电仅为0.6度左右,节能效果显著,降幅超过65%。此外,大多数电梯照明仍采用常亮模式,缺乏光感控制、人体感应或定时开关等智能调控手段,导致“无人空照”现象普遍,造成不必要的能源浪费。值得注意的是,在应急照明系统检测中,有12%的电梯应急灯无法正常启动或持续供电时间不足30分钟,不符合国家《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GB 7588)的相关要求,存在安全隐患。
针对上述问题,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专家组提出了多项改进建议。首先,应加快推进LED照明技术在既有电梯中的普及应用,制定财政补贴或政策激励措施,鼓励物业单位开展照明系统节能改造。其次,推广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引入红外感应、光敏传感器和远程监控模块,实现“人来灯亮、人走灯灭”的自动化管理,进一步降低能耗。同时,建议将电梯照明系统纳入城市智慧楼宇管理平台,实现数据实时上传与故障预警,提升运维效率。
此外,专家组还强调,电梯照明不仅关乎节能与安全,也直接影响居民的日常出行体验。良好的照明环境能够缓解密闭空间带来的压抑感,提升乘坐舒适度,尤其对老年人、儿童及视力障碍者更为重要。因此,在未来城市更新和新建项目中,应将照明设计作为电梯选型的重要指标之一,推动形成“安全、节能、舒适、智能”四位一体的现代化电梯照明标准体系。
此次鉴定工作的顺利完成,不仅为新密市电梯设施的升级改造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全国中小城市电梯照明系统的规范化管理树立了示范样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表示,下一步将总结新密经验,编制《城市电梯照明系统技术评价指南》,并在更多城市开展类似调研与技术推广,助力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向绿色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
可以预见,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的提升,电梯照明系统将不再仅仅是“照亮轿厢”的简单功能单元,而是成为智慧城市感知网络中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科学鉴定、技术创新与政策引导的协同推进,我国城市电梯照明系统将迎来更加安全、高效与人性化的未来。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