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郑州检测中心正式发布《新密电梯钢丝绳技术标准》(以下简称“新标准”),标志着我国在电梯安全监管与材料质量控制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该标准由郑州市特种设备安全检测研究院牵头,联合多家电梯制造企业、钢丝绳生产企业及行业协会共同制定,旨在提升电梯运行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尤其针对高层建筑和老旧电梯改造中频繁出现的钢丝绳断裂、磨损等问题提出系统性解决方案。
新标准的出台背景源于近年来国内多起因电梯钢丝绳老化或质量问题引发的安全事故。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统计,2023年全国共发生电梯相关安全事故76起,其中超过三成与钢丝绳性能退化直接相关。特别是在中部地区部分三四线城市,由于维护不及时、材料选用不规范,电梯钢丝绳的使用寿命普遍低于设计年限,存在较大安全隐患。在此背景下,郑州检测中心依托其在特种设备检测领域的技术积累,历时两年开展专项研究,最终形成这一具有地方特色又具备推广价值的技术规范。
此次发布的新标准在多个维度实现了突破。首先,在材料性能方面,明确要求用于电梯的钢丝绳必须采用高强度、耐腐蚀的合金钢材质,并对钢丝的抗拉强度、扭转次数、弯曲疲劳寿命等关键指标设定了高于国家标准的门槛。例如,新标准规定曳引钢丝绳的最小破断拉力应不低于1850MPa,且在模拟工况下连续进行10万次弯曲试验后,不得出现断丝或结构松散现象。此外,标准还首次引入“环境适应性系数”概念,要求在高湿度、多粉尘或温差剧烈的使用环境中,钢丝绳需通过额外的盐雾腐蚀测试和动态载荷循环测试,以确保其长期稳定性。
其次,新标准强化了生产与检验环节的质量控制流程。所有在新密地区销售和使用的电梯钢丝绳,必须附带由认证机构出具的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报告,涵盖原材料来源、热处理工艺、捻制参数、出厂检验数据等信息。同时,郑州检测中心将建立区域性钢丝绳数据库,实现产品信息联网可查,便于监管部门和维保单位实时掌握每一批次产品的技术状态。对于不符合标准的产品,将依法禁止进入市场,并纳入企业信用记录。
值得一提的是,新标准特别关注老旧电梯的升级改造需求。针对服役超过10年的既有电梯,标准提出了“梯度更换”建议:根据使用频率、载重情况和环境条件,将钢丝绳更换周期从传统的5年调整为3至8年不等,并配套推出低成本高性能的替代型号。此举不仅有助于降低物业单位的维护成本,也提升了老旧小区居民的乘梯安全感。目前,新密市已有23个社区试点推行该方案,首批更换的500余根新型钢丝绳已完成安装,初步监测数据显示,振动幅度下降40%,运行噪声减少15分贝,用户反馈良好。
为保障标准落地实施,郑州检测中心已启动“电梯安全护航行动”,计划在未来一年内组织不少于20场技术培训,覆盖全市80%以上的电梯维保人员。培训内容包括新标准解读、钢丝绳检查方法、常见故障识别与应急处置等,并实行持证上岗制度。与此同时,中心还将联合第三方检测机构开展不定期抽查,重点检查商场、医院、学校等人流密集场所的电梯钢丝绳使用状况,发现问题立即责令整改。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新密电梯钢丝绳标准的发布,不仅是地方技术规范的一次升级,更为全国电梯安全管理体系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中国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促进会相关负责人指出:“当前我国电梯保有量已突破千万台,安全管理正从‘事后处理’向‘事前预防’转变。郑州的做法体现了从源头把控风险的治理思路,值得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可以预见,随着该标准的深入实施,电梯钢丝绳的质量将得到显著提升,由此带来的连锁效应也将延伸至整个电梯产业链。制造商将更加注重材料研发与工艺优化,检测机构的服务能力将进一步增强,而广大乘客则将在每一次平稳升降中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安全保障。未来,郑州检测中心表示将持续跟踪标准执行效果,并根据技术发展和实际应用反馈,适时启动修订工作,推动电梯安全标准体系不断完善,为城市公共安全构筑坚实屏障。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