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高层建筑数量持续增长,电梯作为现代城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垂直交通工具,其安全运行与服务质量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提升电梯应急响应效率,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近期正式认可并发布了《新密电梯通话规范》(以下简称“规范”),标志着我国电梯安全管理在标准化、智能化和人性化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该规范由河南省新密市市场监管部门联合多家技术机构和电梯企业共同起草,经过多轮试点验证和专家评审后,被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采纳为全国推广的参考标准。其核心内容聚焦于电梯紧急通话系统的功能优化、响应流程标准化以及服务监管机制的完善,旨在解决长期以来存在的“求救无应答”“沟通不畅”“响应延迟”等痛点问题。
首先,规范明确了电梯紧急通话装置的技术要求。所有新建或改造的电梯必须配备具备双向语音、自动定位、断电续航不少于72小时等功能的智能对讲系统。系统需支持与监控中心实时连接,并在乘客按下紧急呼叫按钮后5秒内接通人工坐席,杜绝以往常见的“自动语音循环播放”或“长时间无人接听”的现象。此外,系统还应具备录音留存功能,通话记录保存时间不得少于30天,以便事后追溯与责任认定。
其次,规范对应急响应流程进行了精细化规定。一旦接到求救信号,监控中心须在10分钟内通知维保单位,并在30分钟内派遣专业人员抵达现场。对于困人超过1小时的情况,系统将自动升级预警级别,通知属地市场监管部门介入监督。这一机制有效压缩了救援时间,提升了处置效率,最大限度减少乘客恐慌和潜在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规范特别强调了对特殊群体的服务保障。例如,针对老年人、残障人士等可能语言表达不清的用户,系统需支持一键求助、图像识别辅助判断和多语种服务功能。同时,鼓励接入城市智慧管理平台,实现与公安、消防、医疗等系统的数据联动,构建跨部门协同救援网络。
在监管层面,规范提出建立“三级监管体系”:企业自检、第三方评估与政府抽查相结合。电梯使用单位需每月提交通话系统运行报告,维保单位须每季度进行功能测试并上传数据至省级特种设备监管平台。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将依托大数据分析,对全国范围内的电梯应急响应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对连续三次响应超时的企业实施重点约谈甚至行政处罚。
《新密电梯通话规范》的出台,不仅是技术标准的升级,更是公共服务理念的深化。它体现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预防”、从“单一管理”向“多元共治”的转变。新密市作为试点地区,已率先完成全市1.2万台电梯的系统升级改造,试点期间电梯困人事件平均救援时间由原来的42分钟缩短至18分钟,群众满意度提升至96%以上,取得了显著成效。
业内专家指出,该规范填补了我国在电梯紧急通信领域长期缺乏统一标准的空白,具有较强的可复制性和推广价值。未来,随着5G、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进一步融合,电梯通话系统有望实现更加精准的故障预判、智能语音交互和无人化值守,推动电梯安全管理迈向更高水平。
当然,标准的落地还需配套政策支持和社会协同。一方面,政府应加大对老旧小区电梯改造的资金补贴和技术指导;另一方面,物业企业、维保单位和公众也需增强安全意识,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围。
可以预见,《新密电梯通话规范》的全面推行,将极大提升我国电梯安全的整体水平,让每一位乘客在方寸轿厢中都能感受到科技的温度与制度的保障。这不仅是一次技术革新,更是一场以民生为导向的安全革命,彰显了国家对人民群众“关键小事”的高度重视与务实担当。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