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高层建筑数量迅速增加,电梯作为现代建筑中不可或缺的垂直交通工具,其使用频率和依赖程度日益提升。然而,在密闭空间中长时间运行的电梯,空气质量问题逐渐引起公众关注。尤其是在人口密集、交通繁忙的城市如郑州,电梯内空气流通不畅、细菌病毒传播风险高、异味积聚等问题频发,成为影响居民健康与出行体验的重要因素。在此背景下,郑州市产品质量检验研究院(简称“郑州质检院”)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联合新密市市场监管部门,开展了一项针对电梯内部空气质量控制的技术验证项目,旨在通过科学检测与技术评估,推动电梯环境健康标准的建立与实施。
此次验证工作选取了新密市范围内具有代表性的住宅小区、商业综合体及医院等场所的30台在用电梯作为样本,涵盖不同品牌、型号、使用年限及载客量等级。检测团队依据国家相关空气质量标准及公共场所卫生规范,重点对电梯内空气中的PM2.5、PM10、二氧化碳(CO₂)、甲醛(HCHO)、TVOC(总挥发性有机物)、细菌总数及真菌浓度等关键指标进行系统采样与分析。采样时间覆盖早高峰、午间及晚高峰三个主要使用时段,确保数据的代表性与时效性。
检测结果显示,部分老旧电梯在高峰时段CO₂浓度显著超标,最高值达到2800ppm,远超国家标准限值(1000ppm),表明通风系统效率低下,人员密集时极易造成缺氧与头晕等不适症状。同时,TVOC和甲醛浓度在新装修楼宇的电梯中偏高,推测与轿厢内装饰材料释放有关。更值得关注的是,细菌总数检测中,个别电梯按钮区域及通风口附近微生物含量超标,存在交叉感染隐患,尤其在医院类场所更为明显。
面对检测中暴露出的问题,郑州质检院并未止步于数据采集,而是进一步联合环保、住建及电梯制造企业,开展空气质量改善方案的技术验证。首先,研究团队测试了多种空气净化装置在电梯环境中的适用性,包括带有HEPA滤网的微型空气净化器、紫外线杀菌模块以及光触媒净化系统。经过为期两个月的实际运行对比,配备多级过滤与紫外线消毒功能的智能净化设备在降低PM2.5、灭活细菌病毒方面表现突出,PM2.5去除率可达90%以上,细菌总数下降幅度超过75%。
其次,针对通风不足问题,技术人员提出优化电梯井道通风设计、加装智能感应换气系统的建议,并在部分试点电梯中安装基于CO₂浓度自动启停的微型新风装置。实验数据显示,该系统可在CO₂浓度接近临界值时自动启动换气,使舱内空气在5分钟内恢复至舒适水平,有效提升了空气流动性与乘客舒适度。
此外,郑州质检院还推动建立了“电梯空气质量动态监测平台”,通过在电梯内布设小型物联网传感器,实时采集温度、湿度、CO₂、PM2.5等数据,并上传至云端管理系统。物业管理人员可通过手机端或管理后台随时查看空气质量状况,实现预警与远程调控。目前,已有十余家物业公司接入该平台,初步形成“检测—治理—监控”闭环管理体系。
此次验证工作的成功实施,不仅为电梯空气质量管控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路径,也标志着公共设施健康管理正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预防”转变。郑州质检院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联合省市级标准化主管部门,起草《电梯室内空气质量技术规范》地方标准,明确检测频次、限值要求及净化设备技术参数,推动将其纳入新建电梯验收与既有电梯年检内容。
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还增强了公众对密闭空间空气质量的认知。通过社区宣传、媒体发布检测结果等方式,市民开始关注电梯内的空气状况,并积极向物业反馈改善建议。这种“政府主导、技术支撑、社会参与”的模式,为其他城市解决类似问题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可以预见,随着健康城市建设的深入推进,电梯不再仅仅是运输工具,更应成为安全、洁净、舒适的移动空间。郑州质检院在新密开展的这项空气质量控制验证,不仅是技术上的突破,更是城市精细化管理理念的体现。未来,随着更多智能化、绿色化技术的应用,电梯这一“小空间”将承载起更大的民生关怀与健康责任。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