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更新的浪潮中,如何在改善居民生活条件的同时,守护住社区原有的风貌与记忆,成为一道亟待破解的课题。近日,新密市一处名为“苹果小院”的老旧小区完成了加装电梯工程,不仅为居民带来了出行便利,更因其在施工过程中对原有建筑风格和社区肌理的尊重与保护,赢得了广泛赞誉,成为城市微更新中的典范案例。
苹果小院建于上世纪90年代,是新密市典型的单位家属院之一。小区内楼宇多为五层砖混结构,红砖外墙、坡屋顶、简洁的窗框线条构成了其独特的时代风貌。多年来,这里居住着许多退休职工和老年居民,随着年龄增长,上下楼逐渐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大难题。尽管居民对加装电梯呼声强烈,但如何在不破坏原有建筑外观的前提下实现功能升级,始终是项目推进中的最大挑战。
面对这一难题,新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联合街道办、设计单位及居民代表成立了专项工作小组,秉持“最小干预、风貌协调、功能提升”的原则,开展了一系列细致入微的调研与设计工作。项目启动之初,团队便对小区整体风貌进行了系统评估,重点分析了建筑色彩、材质、屋顶形式及公共空间布局,确保电梯加装方案与原有环境高度融合。
在设计方案上,工作小组摒弃了常见的钢结构外挂式电梯,而是采用了定制化的轻质玻璃幕墙电梯井道,并将电梯位置巧妙地设置在楼宇山墙侧面,既避免了对主立面的遮挡,又最大限度减少了对采光和通风的影响。电梯外立面采用浅灰色金属框架与透明玻璃相结合的设计,整体视觉通透轻盈,远看几乎与原建筑融为一体。同时,电梯基座采用仿红砖饰面材料,与楼体外墙形成呼应,细节之处尽显匠心。
施工过程中,项目团队始终坚持“低影响施工”理念。所有设备运输均避开居民出行高峰,采用小型机械分段作业,减少噪音和震动。为保护小区内几棵几十年树龄的老梧桐树,施工路线特意绕行,甚至调整了电梯基础的位置。一位住在三楼的退休教师感慨地说:“我们最担心的是电梯一装,院子就变了味儿。没想到现在看起来这么协调,老房子还是那个味道。”
更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加装电梯并非政府全额买单,而是采用了“政府补贴+居民共担+社会参与”的多元筹资模式。每户居民根据楼层高低按比例分摊费用,政府提供40%的财政补贴,并引入本地企业进行公益赞助。这种共建共享的机制不仅减轻了居民负担,也增强了大家对项目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电梯投入使用后,变化悄然发生。过去鲜少下楼的老人如今可以轻松出门散步、买菜、参加社区活动;孩子们放学后在楼下嬉戏的身影也多了起来。小区门口的小卖部老板笑着说:“自从电梯装好,来买东西的老人明显多了,连带着生意都好了。”社区居委会还顺势组织了“邻里茶话会”“旧物交换日”等活动,进一步激活了社区活力。
苹果小院的成功实践,为老旧住宅改造提供了宝贵经验。它证明,城市更新不必以牺牲历史风貌为代价,精细化的设计与人性化的管理完全可以在功能提升与文化传承之间找到平衡点。正如一位参与项目的设计人员所说:“我们不是在给老房子‘贴补丁’,而是在为它注入新的生命力,让它继续讲述属于这个城市的故事。”
如今,每当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苹果小院的红砖墙上,新装的电梯在光影中静静伫立,仿佛一位沉默的守护者,连接着地面与天空,也连接着过去与未来。这里没有大拆大建的喧嚣,只有润物细无声的改变,却真切地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新密市苹果小院的电梯加装工程,不仅是一项民生工程,更是一次关于城市温度与人文关怀的生动诠释。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现代化的同时,不应遗忘那些承载着集体记忆的街巷与院落。唯有尊重历史、倾听民意、精细施策,才能让城市发展既有速度,更有温度。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