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旧小区居民对加装电梯的需求日益迫切。在河南省郑州市新密市,一项惠及民生的工程正在稳步推进——全市已有15部既有住宅加装电梯项目顺利完成,极大地方便了居民尤其是老年人、残障人士的出行,提升了居住品质和幸福感。这一成果的背后,离不开社区居委会的积极协调与高效推进。
在新密市多个老旧小区中,许多住宅楼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楼层多为六层或七层,且未配备电梯。随着时间推移,居住在高层的老年人上下楼困难问题愈发突出。一些老人因腿脚不便,常年“困”在家中,甚至不得不减少外出就医、买菜、探亲的频率。居民们多次呼吁加装电梯,但因涉及资金分摊、住户协商、施工安全等复杂问题,推进一度陷入僵局。
面对群众呼声,新密市政府高度重视,将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列为年度重点民生实事之一,并出台专项政策支持。在此背景下,各街道办及社区居委会主动担当,发挥基层治理优势,成为推动项目落地的关键力量。
以新华路街道办事处下辖的东大街社区为例,该社区共有三栋居民楼成功加装电梯,是全市推进工作的典范。社区党委书记李慧介绍:“加装电梯看似是一项工程建设,实则是一场复杂的群众工作。”从政策宣传、意见征集,到资金筹集、方案设计,再到施工监管、后期维护,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细致入微的沟通与协调。
为打消居民顾虑,社区工作人员逐户走访,耐心讲解政府补贴政策、建设标准和使用维护机制。针对低层住户担心采光、噪音等问题,居委会邀请专业设计单位进行现场勘测,优化电梯位置和结构设计,并组织居民代表召开协调会,确保各方诉求得到充分表达和合理回应。
资金问题是加装电梯的一大难点。按照政策,每部电梯可获得最高20万元的财政补贴,剩余费用由业主按楼层比例分摊。对于经济条件有限的家庭,社区协助申请分期付款或引入第三方融资服务,减轻一次性支付压力。同时,居委会还牵头成立“加装电梯自治小组”,由热心居民代表参与监督资金使用和工程进度,增强透明度和信任感。
在施工阶段,社区全程跟进,协调物业、施工方和居民之间的关系,及时解决管线迁移、临时占道、噪音扰民等问题,确保工程安全有序进行。部分小区位于老城区,道路狭窄,大型机械难以进入,居委会便提前规划运输路线,协调周边单位提供临时堆放场地,保障施工顺利推进。
如今,15部新加装的电梯已全部投入使用,运行平稳,居民反响热烈。家住五楼的张阿姨激动地说:“以前上下楼要歇好几口气,现在‘一键直达’,买菜、遛弯都方便多了。”不少子女也表示,父母生活质量明显提升,家庭负担随之减轻。
更令人欣喜的是,加装电梯不仅改善了出行条件,也促进了邻里关系的融洽。在共同参与决策的过程中,居民之间增进了理解与沟通,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围。一些小区还借此机会完善了楼道照明、墙面粉刷、消防设施等配套设施,整体居住环境焕然一新。
新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扩大加装电梯覆盖范围,计划在未来三年内再推进50部以上,重点向老年人口集中、需求迫切的老旧小区倾斜。同时,将进一步完善长效管理机制,探索电梯维保市场化运营模式,确保“装得上、用得好、管得住”。
这场始于“爬楼难”的民生工程,正悄然改变着城市的温度。社区居委会作为连接政府与群众的桥梁,在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化解矛盾,用实干赢得信任,书写了新时代基层治理的生动篇章。
可以预见,随着更多电梯的建成运行,新密市的老旧小区将焕发新的生机,居民的生活也将更加便捷、舒适、有尊严。而这背后,正是无数基层工作者默默付出的身影,以及一座城市对“人民至上”理念的坚定践行。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