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居民对居住环境和生活品质的要求日益提升。在众多民生工程中,老旧小区加装电梯成为改善居民生活质量、提升城市宜居度的重要举措之一。位于郑州市新密市的一批老旧小区,在市城市管理局的积极协调与推进下,顺利完成多栋住宅楼的电梯加装工作,切实解决了高层住户“上下楼难”的问题,赢得了广大居民的一致好评。
新密市作为郑州下辖的重要县级市,拥有大量建成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居民小区。这些小区基础设施老化,尤其在没有电梯的多层住宅中,老年人、残障人士及行动不便者长期面临出行困难。每逢买菜、就医、探亲或紧急情况,爬楼成了一种“体力考验”。群众呼声强烈,加装电梯的需求日益迫切。
为回应民生关切,新密市城市管理局主动作为,将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纳入年度重点民生实事项目,成立专项工作小组,统筹住建、规划、消防、电力等多个部门协同推进。城管局坚持“政府引导、居民自愿、因地制宜、安全规范”的原则,通过政策支持、技术指导、资金补贴等多种方式,破解加装过程中的难点堵点。
在实施过程中,最大的挑战往往来自居民意见不统一。低楼层住户担心采光、噪音和隐私受到影响,部分居民对费用分摊存在异议。针对这些问题,城管局组织社区干部、物业人员和第三方专业机构深入小区开展政策宣讲和民意调查,召开多轮居民协商会,逐户沟通、耐心解释。同时引入“阶梯式分摊”机制,根据楼层高低合理分配建设与后期维护费用,并对符合条件的家庭提供最高每台20万元的财政补贴,有效减轻居民负担。
以新密市城区的东大街社区为例,该社区某六层住宅楼共有12户居民,其中60岁以上老人占到近一半。过去几年里,多位老人因腿脚不便几乎不下楼,日常生活极为不便。在城管局的推动下,社区联合设计单位实地勘测,优化电梯井道布局,采用装配式钢结构外挂电梯方案,最大限度减少对原有建筑结构的影响。施工期间,城管局还安排专人现场监督,确保施工安全、文明作业,尽量减少对居民生活的干扰。
经过三个多月的紧张施工,电梯顺利通过质量验收并正式投入使用。当第一位坐着轮椅的老人在家属陪同下平稳抵达地面时,现场响起了热烈掌声。“终于不用再靠人背下楼了,感谢政府为我们办了件大好事!”这位年逾七旬的居民激动地说。
截至目前,新密市已有37个老旧小区完成电梯加装共计89部,惠及居民超过3500户。另有50余部正在施工或处于审批阶段,预计年底前还将新增百余部。这一系列成果的背后,是城管局“一线工作法”的生动体现——工作人员下沉社区,面对面听民声、解难题,用“绣花功夫”推进城市更新。
值得一提的是,为保障电梯长期安全运行,城管局还牵头建立了“后续管理长效机制”。一方面推动成立电梯使用管理委员会,由业主代表共同参与运维决策;另一方面引入专业维保公司定期巡检,并接入智慧监管平台,实现远程监控、故障预警和应急响应,真正做到“建得好、用得稳、管得住”。
此外,新密市还积极探索“电梯+养老”“电梯+便民服务”等融合模式。部分小区在加装电梯的同时,同步改造楼梯间照明、增设扶手、修缮外墙,整体提升居住环境。有的社区还利用电梯厅空间设置公告栏、便民工具角,进一步增强居民获得感和幸福感。
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看似是一项具体工程,实则是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缩影。它不仅解决了“最后一米”的出行难题,更拉近了政府与群众的距离,增强了社区凝聚力。新密市城市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把民生实事办到百姓心坎上。”
未来,随着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和技术手段持续升级,更多老旧小区将迎来“一键直达”的便利生活。而在这背后,是城市管理者的责任担当,是基层治理的温度与智慧,更是城市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温暖人心的注脚。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