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初,位于河南省郑州市新密市的“早期中国文旅示范项目”正式进入全面施工阶段。作为该项目的核心配套工程之一,电梯系统建设自启动以来便备受关注。在多方协作与科学管理下,整个电梯工程仅用时120天便高质量完成,创造了同类文旅项目中的工期新纪录,为项目的整体推进提供了坚实支撑。
该项目旨在深入挖掘中原地区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依托新密丰富的考古遗址和人文底蕴,打造集文化展示、旅游体验、研学教育于一体的国家级文旅融合示范区。由于项目地处山地丘陵地带,地形起伏较大,游客动线复杂,垂直交通成为影响游览体验的关键环节。因此,电梯工程不仅承担着连接不同功能区域的重要任务,更需兼顾安全性、舒适性与景观协调性。
整个电梯工程涵盖8部观光电梯、6部无障碍垂直梯及4组自动扶梯,总提升高度超过150米,贯穿文化展览区、遗址观览平台、游客服务中心及生态停车场等多个关键节点。其中,位于主入口至核心遗址区之间的双层玻璃幕墙观光电梯尤为引人注目——其设计采用现代钢结构与仿古元素融合风格,既满足了大客流运输需求,又与周边历史风貌和谐统一,成为项目地标性设施之一。
面对工期紧、地质条件复杂、交叉作业频繁等多重挑战,项目管理团队从一开始就制定了精细化的施工计划。通过引入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进行全过程模拟,提前识别潜在施工冲突,优化管线排布与结构预留,大幅减少了现场返工现象。同时,采用“模块化预制+现场组装”的施工模式,将电梯井道、导轨支架等部件在工厂标准化生产后运抵现场快速安装,显著提升了施工效率。
在组织管理方面,项目实行“日调度、周考核、月总结”的动态管控机制。施工高峰期,现场投入专业技术人员80余人,分为土建预埋、钢结构安装、电梯设备吊装、电气调试四个作业班组,实行三班倒工作制,确保各工序无缝衔接。监理单位全程驻场监督,严控材料进场验收与隐蔽工程节点,确保每一道工序均符合国家特种设备安全规范。
值得一提的是,为保障文物安全,项目团队在临近考古遗址区域施工时,采取低振动钻孔、静力压桩等绿色施工工艺,并实时监测地基沉降数据,最大限度减少对地下文物层的扰动。此外,所有电梯设备均选用节能型驱动系统,配合智能群控算法,实现按需运行、动态调节,年均可降低能耗约30%,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理念。
在最后的调试阶段,电梯系统经历了为期两周的满负荷运行测试,包括突发断电应急响应、困人救援演练、高峰客流承载能力等多项严苛检验。经国家特种设备检测机构验收,全部电梯一次性通过检验,运行平稳度、噪声控制、平层精度等指标均优于国家标准。
120天的高效履约,不仅展现了中国基建速度,更折射出新时代文旅项目建设中科技赋能、协同创新的强大动能。项目负责人表示:“我们不是在单纯赶工期,而是在保证质量与安全的前提下,探索文旅基础设施建设的新范式。”这一目标在电梯工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它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串联历史与现代、自然与人文的空间媒介。
随着电梯系统的顺利投用,早期中国文旅示范项目的主要骨架已基本成型。目前,内部展陈布置、智慧导览系统接入等工作正有序推进,预计将于2024年第二季度全面对外开放。届时,游客可通过便捷的垂直交通体系,沉浸式体验从远古文明到当代传承的文化脉络。
这一里程碑式的工程成果,也为全国同类文旅项目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样本。它证明,在科学规划与技术创新的双重驱动下,即便是复杂环境下的特种工程,同样可以在保障品质的前提下实现高效交付。郑州新密的这片文化热土,正以现代化的工程语言,讲述着中华文明的古老故事。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