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老旧小区住宅楼投入使用已超过15年甚至20年以上,电梯老化问题日益突出。电梯作为居民日常出行的重要工具,其安全性和运行效率直接关系到居民的生活质量与人身安全。然而,电梯更新或大修需要一笔不小的资金投入,如何有效筹措这笔资金成为社区治理中的关键难题。目前,各地在实践中探索出多种资金筹措方式,其中较为成熟和普遍的是三种模式: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的合理使用、政府财政补贴与政策支持、以及社会资本参与共建。
首先,住宅专项维修资金是电梯更新最基础也是最主要的筹资渠道。根据《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管理办法》,业主在购房时需按一定比例缴纳维修资金,专门用于共用部位和共用设施设备的维修、更新和改造。电梯作为典型的共用设施,其更新自然属于该资金的使用范围。在实际操作中,物业公司或业委会可组织召开业主大会,就电梯更换方案及费用分摊达成一致后,向住房保障部门申请使用维修资金。这种方式的优势在于资金来源明确、程序规范,且不额外增加业主负担。但现实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老旧小区早期未建立维修资金账户,或账户余额不足;同时,由于业主意见难以统一,导致申请流程拖延。因此,提升业主对维修资金使用的知情权和参与度,优化审批流程,是提高该渠道效率的关键。
其次,政府财政补贴与政策扶持为电梯更新提供了有力支撑。面对大量老旧电梯存在的安全隐患,各级政府逐步将电梯更新纳入民生工程范畴,出台专项补贴政策。例如,一些城市对符合特定条件(如使用年限超过15年、故障频发、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电梯更新项目给予30%至50%的财政补助,部分地区甚至全额承担公共产权电梯的更新费用。此外,政府还通过简化审批手续、设立绿色通道、提供技术指导等方式降低更新成本。这种由政府主导的“兜底+引导”模式,特别适用于低收入小区、失管失修楼宇等市场化筹资能力较弱的区域。值得注意的是,政府补贴通常有严格的申报条件和监管要求,社区需提前做好项目规划、资料准备和公示工作,确保资金合规高效使用。未来,随着城市更新行动的深入推进,预计政府在电梯改造方面的投入将持续加大,形成更加系统化的支持体系。
第三种方式是引入社会资本,探索多元化融资机制。在传统依赖维修资金和政府补贴的基础上,越来越多地区开始尝试通过市场化手段解决资金难题。例如,采取“企业垫资、分期偿还”的模式,由电梯厂商或第三方服务机构先行出资完成设备更换,后续通过收取服务费、节能收益分成或广告运营等方式回收成本。另一种形式是“以租代建”,即业主单位不直接购买新电梯,而是与企业签订长期租赁协议,按月支付租金,减轻一次性支出压力。此外,还有地方试点将电梯更新与加装电梯项目打包运作,利用加梯带来的增值效应反哺老梯更新。这类模式的优势在于缓解了短期资金压力,提高了更新效率,同时也促进了企业技术创新和服务升级。当然,引入社会资本也需警惕潜在风险,如合同条款不透明、服务质量下降、后期维护责任不清等问题。因此,必须建立健全监管机制,确保合作过程公开、公平、可持续。
综合来看,电梯更新资金的筹措并非单一路径可以解决,而是需要多渠道协同发力。住宅专项维修资金是根基,应进一步完善归集、管理和使用制度,提升资金覆盖率和使用效率;政府补贴是重要补充,应在科学评估基础上扩大覆盖面,增强政策普惠性;社会资本参与则是创新方向,需在规范引导下鼓励更多市场主体进入公共服务领域。与此同时,还应加强社区自治能力建设,推动业主积极参与决策过程,形成“共治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只有将制度保障、政策激励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才能真正破解电梯更新的资金瓶颈,切实提升居民的居住安全感和幸福感。
在未来城市精细化治理的大背景下,电梯更新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社会治理能力的体现。各地应因地制宜,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灵活组合上述三种筹资方式,探索出适合本地特点的可持续更新模式,让每一部电梯都能安全、平稳地承载起居民的日常生活。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