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省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的制度框架下,电梯作为与公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特种设备,其安全运行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保障电梯长期稳定、安全、高效地运行,河南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以及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相关技术规范,结合本省实际,制定并实施了《河南省特种设备安全技术规范》,其中对电梯维保周期作出了明确而严格的硬性规定,尤其在新密市等重点城市区域,执行标准更加严格,确保电梯安全监管不留死角。
根据《河南省特种设备安全技术规范》第4.3条明确规定,所有在用电梯必须按照规定的周期进行维护保养,且维保工作必须由取得相应资质的电梯维保单位承担,维保人员须持证上岗。维保周期的基本要求是:每15天至少进行一次例行维护保养。这一周期设定是基于电梯运行频率高、机械结构复杂、安全风险点多等特点所作出的科学安排,旨在通过高频次的检查与调整,及时发现和消除潜在故障隐患,防止小问题演变为重大安全事故。
对于新密市辖区内各类公共场所使用的电梯,如住宅小区、商场、医院、学校、写字楼等,监管部门还根据使用强度和环境条件实施分类管理。例如,在人流密集、使用频繁的大型商业综合体或高层住宅中,市场监管部门鼓励或要求维保单位适当增加维保频次,部分重点电梯可实行“每周一检”或“每10日一保”的强化措施。此外,对于使用年限超过10年的老旧电梯,新密市已纳入重点监控名单,除执行每15天一次的法定维保外,还需每季度开展一次全面安全性能评估,并形成书面报告提交至属地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机构备案。
维保内容方面,《规范》也进行了详细列举。每次维保必须涵盖电梯的曳引系统、门机系统、制动装置、限速器—安全钳联动机构、缓冲器、电气控制系统等关键部件的清洁、润滑、调整和功能测试。特别是对电梯门系统的防夹保护装置、紧急报警装置的有效性检查,被列为每次维保的必检项目。维保记录需由维保人员和使用单位安全管理人员共同签字确认,并通过“河南省特种设备智慧监管平台”实时上传,确保过程可追溯、责任可倒查。
值得注意的是,《规范》对未按规定周期实施维保的行为设定了严厉的法律责任。一旦发现电梯维保周期超过15天未执行,或存在虚假维保、漏项维保等行为,将依据《特种设备安全法》第八十八条予以处罚,责令限期改正,并处以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维保单位的资质许可。同时,使用单位若未履行监督职责,允许未按期维保的电梯继续运行,也将承担连带责任。
为提升监管效能,新密市近年来大力推进“互联网+监管”模式,依托物联网技术在电梯内加装远程监测装置,实现对电梯运行状态、维保时间、困人报警等信息的实时采集与分析。监管部门可通过平台自动比对维保计划与实际执行情况,一旦发现逾期未保或异常停运,系统将自动预警并推送至基层监察人员,形成“线上监测+线下执法”的闭环管理机制。此举不仅提高了监管效率,也倒逼维保单位严格落实周期要求,杜绝侥幸心理。
此外,《规范》还强调了应急处置能力建设。所有维保单位必须在服务区域内设立24小时值班电话,并确保接到困人故障报警后,市区范围内30分钟内到达现场,郊区不超过1小时。新密市市场监管局定期组织电梯应急救援演练,检验维保单位响应速度和处置能力,确保关键时刻“拉得出、冲得上、救得下”。
综上所述,河南省通过《特种设备安全技术规范》对电梯维保周期作出的硬性规定,体现了“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监管理念。在新密市的具体实践中,这一制度不仅得到了严格执行,还通过信息化手段和分类监管机制实现了提质增效。未来,随着电梯数量持续增长和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进一步压实维保责任、优化维保周期、提升维保质量,仍是保障公共安全的重要课题。唯有各方协同发力,才能真正筑牢电梯安全防线,让群众“乘梯安心、出行放心”。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