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电梯作为现代建筑中不可或缺的垂直交通工具,其数量持续增长。与此同时,电梯安全问题也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为加强电梯使用安全管理,规范电梯维护保养行为,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于2023年发布了第74号令——《特种设备使用单位落实安全主体责任监督管理规定》,对包括电梯在内的特种设备维保工作提出了更为严格和系统的要求。其中,针对新密等重点城市的电梯维保人员资质管理,新规明确了多项关键性要求,旨在提升维保质量、防范安全事故、保障公众乘梯安全。
首先,第74号令进一步强化了电梯维保人员的持证上岗制度。根据规定,所有从事电梯维护保养工作的技术人员,必须依法取得由市场监管部门颁发的《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且作业项目类别应与所从事的电梯类型相匹配。例如,从事曳引驱动乘客电梯维保的人员,需持有“T”类(电梯修理)资格;而涉及自动扶梯或自动人行道的,则需具备相应子项目的资质认证。新规特别强调,严禁无证上岗、跨类操作或借用他人证件行为,一旦发现将依法予以严厉处罚,并追究维保单位的连带责任。
其次,新规对维保人员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标准。除了基本的资格证书外,第74号令要求维保单位建立完善的内部培训机制,确保每位维保人员每年接受不少于40学时的安全技术培训。培训内容涵盖最新国家标准(如GB 7588、GB 16899)、典型故障案例分析、应急救援演练以及数字化维保系统的操作技能。特别是在新密这类高层建筑密集、电梯使用频率高的城市,维保人员还需掌握智能化监测设备的应用能力,能够通过物联网平台实时读取电梯运行数据,提前识别潜在风险。
此外,第74号令首次引入了“维保人员信息公示制度”。自2024年起,在用电梯的显著位置必须张贴包含维保单位名称、维保周期、最近一次维保时间及具体维保人员姓名、证件编号等信息的公示牌。这一举措不仅增强了维保过程的透明度,也为监管部门和社会公众提供了监督依据。对于新密市而言,市场监管部门已联合住建、应急管理等部门开展专项检查行动,重点核查维保记录的真实性与人员资质的一致性,杜绝“挂证”“代签”等违规现象。
在责任追究方面,新规明确了维保人员与其所属单位的双重责任体系。若因维保不到位导致电梯发生严重事故或重大隐患,除依法追究维保单位法律责任外,直接责任人也将面临吊销资格证书、列入行业黑名单甚至刑事责任的后果。同时,第74号令鼓励推行“首席维保工程师”制度,要求大型维保企业配备具有高级职称或十年以上从业经验的技术负责人,负责技术指导与质量审核,进一步压实专业责任链条。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新密地区部分老旧小区电梯老化严重、维保难度大的现状,第74号令支持地方政府推动“电梯安全提升工程”,鼓励采用“保险+服务+科技”的新型维保模式。在此模式下,维保人员不仅要完成常规检修任务,还需配合第三方评估机构开展电梯健康状况评级,并参与制定更新改造建议方案。这不仅拓展了维保人员的职业职能,也提升了其在公共安全治理中的角色定位。
最后,为确保新规落地见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已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信息化监管平台建设。新密市作为试点城市之一,已实现电梯维保数据的全流程线上可追溯。维保人员每次作业均需通过专用APP扫码打卡,上传现场照片、检测数据和签字确认信息,系统自动比对人员资质与任务指派情况,异常数据将即时预警。这种“智慧监管”手段有效遏制了虚假维保行为,也为后续政策优化提供了数据支撑。
综上所述,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第74号令的实施,标志着我国电梯安全管理进入精细化、规范化的新阶段。对于新密地区的电梯维保人员而言,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唯有不断提升专业素养、严格遵守法规要求、主动适应技术变革,才能在新时代背景下胜任守护群众“上下安全”的重要职责。未来,随着政策执行的不断深化,相信我国电梯安全水平将迈上新的台阶,为广大市民提供更加安心、便捷的出行环境。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