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高层住宅、商业综合体等建筑项目在河南省内迅速增多,电梯作为现代建筑中不可或缺的垂直交通工具,其安全运行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切实提升新建项目电梯全生命周期管理水平,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结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技术标准,出台了《关于规范新建项目电梯移交维保的技术条件》的相关规定,从设计、施工、验收、移交到后期运维等多个环节提出明确要求,进一步强化电梯安全管理的责任链条。
首先,在项目设计阶段,住建厅明确要求建筑设计单位必须依据《电梯工程设计规范》(GB 50763)和《民用建筑设计统一标准》(GB 50352)等国家标准进行电梯配置设计。电梯的数量、载重、速度、停靠层站等参数应充分考虑建筑用途、使用人数、人流密度等因素,确保满足日常使用需求并具备一定的冗余能力。同时,设计文件中须包含电梯井道结构、机房布置、底坑排水、消防电梯功能等关键要素,并由具有资质的设计单位进行专项审查,杜绝“边设计、边施工”现象。
其次,在施工与安装环节,住建厅强调电梯安装单位必须具备相应的特种设备安装许可资质,并严格按照经审查合格的设计图纸和技术方案进行施工。施工单位需对电梯井道尺寸、导轨安装精度、缓冲器设置、电气接地等关键部位进行全过程质量控制,并形成可追溯的施工记录。监理单位应履行监督职责,重点核查电梯设备出厂合格证、型式试验报告、安装自检记录等资料,确保设备来源合法、安装合规。对于不符合技术标准或存在安全隐患的电梯,坚决不予进入下一阶段。
第三,在竣工验收阶段,住建厅要求将电梯作为专项工程纳入整体竣工验收范畴。电梯必须通过特种设备检验机构的监督检验,并取得《电梯监督检验报告》。验收过程中,除常规功能测试外,还需重点检查五方对讲系统是否畅通、紧急报警装置是否有效、消防联动功能是否正常、平层精度是否达标等内容。未通过检验或存在重大缺陷的电梯,不得交付使用。同时,鼓励建设单位引入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独立评估,提升验收透明度和公信力。
更为重要的是,住建厅首次系统性地规范了电梯移交维保的技术条件。明确规定:新建项目在办理竣工验收备案前,建设单位必须与具备相应资质的电梯维保单位签订不少于两年的维保合同,并将维保单位信息、服务内容、响应时间、故障处理流程等纳入移交资料。移交时,应向物业公司或业主委员会提供完整的电梯技术档案,包括产品合格证、安装监督检验报告、使用登记证、维护保养手册、应急预案等。电梯机房、井道、控制柜等关键区域应保持清洁、通风良好,且不得擅自堆放杂物或改变用途。
此外,住建厅还推动建立“智慧电梯”管理平台,要求新装电梯逐步加装物联网监测装置,实现运行状态实时监控、故障自动报警、维保过程可追溯等功能。通过数据互联,监管部门可动态掌握电梯健康状况,及时发现潜在风险,提升应急处置效率。同时,鼓励采用电子化维保记录系统,防止“假维保”“漏维保”等问题发生。
为保障政策落地,住建厅联合市场监管部门建立了联合执法机制,定期开展新建项目电梯专项检查。对未按技术条件移交、维保不到位、档案不齐全的项目,将依法依规追究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及维保单位责任,并记入企业信用档案。情节严重的,限制其参与政府投资项目招投标。
总体来看,河南省住建厅此次出台的电梯移交维保技术规范,填补了新建项目电梯管理中的制度空白,构建起从“建”到“管”的闭环管理体系。这不仅有助于提升电梯本质安全水平,也为今后物业管理、老旧小区电梯更新改造提供了技术参考。未来,随着智能化、标准化、法治化管理手段的持续推进,河南有望在全国范围内树立电梯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样板经验”,真正让群众“乘得安心、用得放心”。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