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梯的日常运行中,维保质量直接关系到设备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国家电梯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作为权威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在定期开展电梯监督检验过程中,发现大量因维保不到位而导致的安全隐患。通过对近年来全国多地电梯检验数据的梳理与分析,可以总结出若干常见不合格项,这些项目不仅反映出维保单位在技术执行和管理流程上的短板,也为行业提升维保质量提供了重要参考。
首先,机房环境与管理不规范是较为普遍的问题之一。部分电梯机房存在杂物堆放、通风不良、照明不足等现象,甚至个别机房门未上锁或无警示标识。根据《电梯维护保养规则》(TSG T5002-2017)要求,机房应保持清洁、干燥、通风良好,并配备必要的消防器材和应急照明。然而在实际检查中,许多维保单位忽视了对机房整体环境的维护,导致设备散热不良、电气元件受潮,进而影响控制系统稳定性。此外,控制柜内接线松动、标签缺失、端子排积尘等问题也屡见不鲜,暴露出维保人员作业粗放、记录不全的通病。
其次,限速器—安全钳联动试验失效是涉及重大安全风险的典型不合格项。限速器和安全钳是电梯最重要的超速保护装置,其有效性必须通过定期联动试验验证。但在多起检验案例中,维保单位未能按周期完成该试验,或试验过程流于形式,未真实触发动作。更有甚者,为应付检查而伪造试验记录。国家质检总局明确要求,使用单位和维保单位必须每两年进行一次限速器校验,并留存有效报告。然而现实中,部分老旧电梯长期未校验限速器,其机械部件老化、润滑不足,导致响应迟缓甚至失灵,严重威胁乘客生命安全。
第三,层门与轿门系统缺陷频发。门系统是电梯故障率最高的部位之一,也是检验中发现问题最多的环节。常见的不合格包括:层门门锁啮合深度不足、触点接触不可靠、门滑块磨损严重、门导靴变形、强迫关门装置失效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维保人员在调整门锁时仅关注“能关门”,而忽视了电气联锁的有效性,导致门未完全闭合即通电运行,极易引发剪切事故。此外,地坎清洁不到位造成异物卡阻、门机皮带松弛影响开关门速度等问题也较为突出,反映出维保工作缺乏精细化管理和标准化操作。
再者,电气安全回路存在人为短接或旁路现象。这一问题性质恶劣,属于严重违规行为。个别维保人员为快速排除故障或应对紧急情况,擅自使用跨接线短接门锁、极限开关、安全钳等关键保护回路,且事后未及时拆除。此类做法虽可能暂时恢复电梯运行,但实质上解除了多重安全屏障,一旦发生意外将无法有效制动。检验中心在抽查中曾多次发现控制柜内遗留短接线或异常跳线,经追溯均为维保过程中的不当操作所致。这不仅违反《特种设备安全法》相关规定,也暴露了部分企业安全意识淡薄、内部监管缺位。
此外,维保记录造假或填写不规范已成为行业顽疾。按照法规要求,每次维保都应如实记录项目内容、发现问题及处理措施,并由双方签字确认。然而实际中,存在“提前签单”“补录台账”“代签冒签”等现象,有的记录内容与现场状况明显不符,如标注“清洁曳引轮”但现场油污严重,“调整制动器”却未见调整痕迹。这种形式主义的维保不仅失去监督意义,更使安全隐患难以追溯和整改。
最后,应急救援能力不足也不容忽视。部分维保单位未建立有效的应急响应机制,救援工具配备不全,人员培训不到位。在模拟困人救援测试中,有单位超过30分钟仍未到达现场,或到达后无法熟练操作手动盘车装置。根据规定,维保单位应在接到报警后30分钟内赶到现场实施救援,这对保障乘客心理安全和生理健康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当前电梯维保质量存在的诸多不合格项,既有技术层面的操作失误,也有管理层面的责任缺失。要从根本上提升维保水平,必须强化维保单位主体责任,加强从业人员技能培训,完善信息化监管手段,并加大对弄虚作假行为的处罚力度。同时,使用单位也应增强安全意识,主动配合监督检验,共同构建更加安全可靠的电梯使用环境。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电梯安全,人人安心”的目标。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