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推进,电梯、锅炉、压力容器等特种设备在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与之相伴的是维保市场乱象频发:维保记录造假、人员资质不符、服务流于形式等问题屡见不鲜,严重威胁公共安全。对此,郑州市质监局原副局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构建科学、透明、可追溯的维保诚信体系,已成为当前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的关键突破口。
他认为,诚信体系建设的核心在于“责任可追溯、过程可监管、结果可评价”。过去,维保工作多依赖企业自律和事后检查,缺乏事前预防和过程监控机制,导致部分维保单位钻制度空子,以低成本应付检查,甚至出现“纸上维保”现象。要破解这一难题,必须从制度设计、技术手段和行业生态三个层面协同发力。
首先,应建立统一的维保信息管理平台。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维保全过程的电子化记录,包括维保时间、人员信息、操作内容、故障处理等关键数据,确保每一条记录都真实、可查、不可篡改。该平台应与市场监管部门联网,监管部门可实时调取数据,开展远程抽查和智能分析,及时发现异常行为。例如,某台电梯若长期未进行实质性维护却频繁生成维保单据,系统将自动预警,触发现场核查程序。这种“数据驱动”的监管模式,能有效压缩弄虚作假的空间。
其次,要强化维保人员的实名制管理和信用档案建设。每一位从事特种设备维保的技术人员都应持证上岗,并将其执业行为纳入个人信用记录。每次维保作业需通过人脸识别或指纹验证等方式确认身份,杜绝“代签”“挂靠”等违规行为。同时,建立“红黑名单”制度,对诚信守法的企业和人员给予政策倾斜,如优先参与政府采购、降低检查频率;对失信主体则实施联合惩戒,限制其市场准入,形成“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约束机制。
此外,他还强调,维保诚信体系的建设不能仅靠政府单方面推动,更需要激发市场的内生动力。业主单位作为设备使用方,往往缺乏专业知识,容易被低价维保服务吸引,忽视服务质量。因此,应推动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由具备资质的独立机构对维保质量进行定期评价,并将结果向社会公开。这不仅能帮助使用单位做出理性选择,也能倒逼维保企业提升服务水平,形成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
在具体实践中,郑州已率先试点“智慧监管+信用评价”双轮驱动模式。通过在重点区域安装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电梯运行状态,一旦发现异常振动、超载或门区故障,系统立即报警并通知维保单位响应。与此同时,维保企业的响应速度、处理效果、客户满意度等指标被量化评分,纳入年度信用评级。数据显示,试点区域的电梯故障率同比下降37%,群众投诉量减少近五成,初步验证了该模式的有效性。
当然,他也坦言,构建维保诚信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当前仍面临一些挑战:如部分中小企业信息化基础薄弱,短期内难以接入统一平台;个别地区执法力量不足,难以实现全覆盖监管;还有少数企业和个人抱有侥幸心理,试图规避监管。对此,他建议加大财政支持和技术帮扶力度,帮助中小维保企业完成数字化转型;同时加强跨部门协作,整合住建、应急管理、市场监管等多方资源,形成监管合力。
更为重要的是,要培育全社会的安全意识和诚信文化。通过媒体宣传、案例警示、公众参与等方式,让每一位市民都认识到维保诚信不仅关乎企业声誉,更直接关系到自身生命安全。只有当政府、企业、公众三方共同参与、协同治理,才能真正建立起“不敢失信、不能失信、不愿失信”的长效机制。
总之,维保诚信体系的建设,既是提升特种设备安全水平的现实需要,也是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体现。正如这位原副局长所言:“安全无小事,诚信是基石。”唯有以制度为纲、以技术为翼、以信用为本,才能织密这张守护城市安全的“防护网”,让人民群众在每一次乘梯、每一处用气中都能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安全感与信任感。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