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高层建筑数量迅速增长,电梯作为现代都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垂直交通工具,其运行安全与应急处置能力日益受到社会关注。在这一背景下,郑州市应急管理局率先将“电梯困人”事件正式纳入突发公共事件管理体系,标志着城市应急管理理念的进一步深化和公共服务精细化水平的提升。
电梯困人并非罕见现象。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每年发生电梯故障导致人员被困的案例数以万起计,尽管大多数情况能在较短时间内得到解决,但一旦处置不当或响应滞后,极易引发乘客恐慌、身体不适甚至次生事故。尤其是在高温、密闭、通风不良的环境中,被困人员可能面临缺氧、中暑等风险,特殊人群如老人、儿童、孕妇及慢性病患者更易受到伤害。因此,将电梯困人从“一般设备故障”上升为“突发公共事件”,体现了对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高度负责。
郑州市此次政策调整的核心在于重构应急响应机制。过去,电梯困人多由物业公司联系维保单位处理,缺乏统一调度与监督,响应时间参差不齐,信息上报也不规范。而今,市应急管理局联合市场监管、住建、消防、卫健等多部门建立联动机制,明确电梯困人事件属于Ⅳ级(一般)突发公共事件,要求接到报警后30分钟内救援力量必须抵达现场,90分钟内完成解救任务。同时,全市统一启用“96333”电梯应急处置平台,实现一键报警、精准定位、全程追踪,确保每一宗困人事件都能被及时记录、快速响应、闭环管理。
这一举措的背后,是城市治理理念的深刻转变。传统观念中,电梯故障被视为技术问题或物业管理范畴,政府角色相对被动。而将其列为突发公共事件,则意味着政府主动承担起统筹协调、资源调配和兜底保障的责任。这不仅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适用范围的拓展性实践,也体现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执政理念在基层治理中的具体落地。
值得注意的是,该政策还推动了电梯安全管理的全链条升级。一方面,强化了电梯使用单位和维保企业的主体责任,要求其定期自查、及时报修,并接入市级监管平台接受实时监控;另一方面,通过大数据分析,识别出故障高发小区、老旧电梯集中区域,实施重点整治和更新改造。例如,郑州市已启动“老旧电梯安全提升工程”,计划三年内完成5000台使用超过15年的电梯更换或大修,从根本上降低困人事件发生率。
此外,公众应急意识的培养也被纳入整体框架。市应急管理局联合社区、学校、媒体开展电梯安全宣传月活动,普及被困时的正确应对方法:如保持冷静、使用紧急呼叫按钮、避免强行扒门等。同时,在部分试点小区安装智能语音提示系统,一旦检测到异常停运,自动播放安抚语音并同步报警,有效缓解乘客焦虑情绪。
当然,新机制的实施也面临挑战。例如,如何界定“困人”标准?短暂停滞是否都需启动应急程序?跨区救援的协调成本如何控制?对此,郑州正在探索建立分级响应制度,依据被困时间、环境状况、人员特征等因素动态调整处置级别,避免资源浪费。同时,通过购买第三方服务、培训专业救援队伍等方式提升处置效率。
从长远看,将电梯困人纳入突发公共事件管理,不仅是技术层面的改进,更是城市韧性建设的重要一环。它反映出超大城市在面对日常风险时,正逐步构建起更加灵敏、高效、人性化的应急体系。这种“把小事当大事办”的态度,恰恰是现代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真实写照。
可以预见,随着郑州经验的不断成熟,或将为其他城市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板。未来,电梯不再只是冰冷的金属厢体,而将成为智慧城市感知网络的一部分,其每一次运行、每一次报警,都是城市脉搏跳动的数据节点。当安全成为触手可及的日常,城市的温度也就真正体现在每一个细微之处。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