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高层建筑数量持续攀升,电梯作为现代建筑中不可或缺的垂直交通工具,其安全运行与维护管理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据统计,全国在用电梯总量已突破千万台,且每年以超过10%的速度增长。然而,电梯故障、困人甚至安全事故仍时有发生,暴露出传统维保模式在响应效率、技术手段和管理机制等方面的不足。在此背景下,中国设备管理协会基于多年行业研究与实践经验,正式推荐“电梯全生命周期维保方案”,旨在构建科学、智能、可持续的电梯运维管理体系,全面提升电梯安全水平和服务质量。
所谓“全生命周期维保方案”,是指从电梯的设计选型、安装调试、使用运行到更新改造乃至报废处置的全过程进行系统化、标准化、智能化的维护与管理。该方案突破了传统“事后维修”或“定期保养”的局限,强调预防性维护、数据驱动决策和多方协同治理,真正实现“全链条、全时段、全方位”的管理覆盖。
首先,在电梯投入使用前,该方案建议由专业机构参与设备选型与安装监督,确保电梯产品符合国家最新安全标准,并具备良好的可维护性和智能化接口。通过源头把控,降低后期故障率,为长期稳定运行打下坚实基础。
进入使用阶段后,方案倡导建立“智慧维保”体系。依托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电梯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测。例如,通过加装传感器采集电梯的运行次数、开关门频率、振动情况、电机温度等关键参数,结合边缘计算与云端分析,实现故障预警和健康评估。一旦系统识别出异常趋势,即可自动向维保单位派发工单,变“被动响应”为“主动干预”,极大提升了故障处理的及时性与精准度。
同时,中国设备管理协会推动建立统一的维保信息平台,实现电梯档案电子化、维保记录可追溯、监管数据透明化。每一台电梯都拥有唯一的“数字身份证”,维保人员需通过APP扫码打卡、上传作业照片与检测数据,杜绝“虚假维保”“漏保漏检”等乱象。监管部门、物业单位和业主均可通过平台查看电梯健康状况和维保历史,增强社会监督力度。
在人员管理方面,方案强调维保队伍的专业化与规范化建设。协会联合相关培训机构,制定统一的技能培训与考核标准,推动维保人员持证上岗、分级管理。同时,引入服务质量评价机制,将用户满意度、故障修复时效、应急响应速度等指标纳入考核体系,激励企业提升服务水平。
针对老旧电梯问题,全生命周期方案提出“梯龄+状态”双维度评估机制。对于使用年限较长但运行状况良好的电梯,可通过升级改造控制系统、更换关键部件等方式延长使用寿命;而对于存在严重安全隐患或技术落后难以修复的设备,则建议及时进行整体更新。协会还呼吁地方政府出台专项补贴政策,支持老旧小区电梯改造,保障居民出行安全。
此外,方案特别重视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要求每台电梯配备可靠的五方对讲系统,并与城市应急平台联网,确保被困人员能够第一时间获得救援。维保单位须制定应急预案,定期组织演练,提升突发事件处置能力。同时,鼓励推广“保险+服务”模式,由保险公司参与风险评估与事故赔付,形成政府监管、企业负责、保险兜底的多元共治格局。
中国设备管理协会指出,推行电梯全生命周期维保方案,不仅是技术层面的升级,更是管理模式的深刻变革。它要求制造企业、物业公司、维保单位、监管部门和广大用户共同参与,形成责任明确、协同高效的治理体系。目前,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已率先试点该模式,初步数据显示,电梯故障率平均下降35%,用户投诉率减少近50%,维保效率显著提升。
展望未来,随着《特种设备安全法》修订进程的推进和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电梯全生命周期管理将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方向。中国设备管理协会将继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组织编制相关技术规范,推广先进经验,推动立法保障与政策支持,助力我国电梯安全管理迈向更高水平。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让每一部电梯都安全运行,让每一位乘客都安心出行”的美好愿景。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