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医疗机构作为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场所,其运行安全与卫生管理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特别是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医疗机构内人员密集、流动性大,电梯作为连接各楼层的重要垂直交通设施,其运行状况直接关系到患者、医护人员及访客的健康与安全。为切实保障医疗机构电梯的安全运行和公共卫生环境,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结合实际工作需要,发布了关于医疗机构电梯维保防疫的相关要求,进一步规范了电梯维护保养过程中的防疫措施。
首先,文件明确要求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电梯日常维护保养与疫情防控相结合的管理制度。电梯使用单位须与具备资质的维保单位签订正式维保合同,并在合同中明确防疫责任分工。维保单位在开展电梯例行检查、故障维修、零部件更换等作业时,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有关疫情防控的技术规范,确保作业全过程符合卫生安全标准。尤其是在疫情期间或局部疫情发生期间,维保频率不得低于法定最低要求,必要时应根据人流量和使用强度适当增加维保频次。
其次,针对电梯维保人员的健康管理提出了具体要求。所有参与医疗机构电梯维保工作的技术人员,必须持有有效的健康证明,并定期接受核酸检测和抗原检测。进入医院前需完成体温测量、“健康码”“行程码”查验以及必要的流行病学调查。对于来自中高风险地区的维保人员,原则上不得进入医疗机构作业;确需进入的,须严格落实集中隔离或居家健康监测等防控措施后方可上岗。同时,维保单位应建立人员健康台账,动态掌握每位员工的身体状况和出行轨迹,确保“一人一档”,责任到人。
在维保作业过程中,必须落实严格的个人防护和环境消杀措施。维保人员进入电梯轿厢、机房、井道等密闭空间时,应全程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N95口罩、一次性手套、防护面罩等防护用品,避免直接接触高频使用部位如按钮、扶手、门框等。作业结束后,应对所使用的工具、设备进行酒精或含氯消毒剂擦拭处理,并对作业区域进行全面喷洒消毒,重点覆盖电梯按钮面板、召唤箱、轿门滑轨等易污染部位。维保单位还需配备足量的消毒物资和应急防护装备,确保突发情况下能够及时响应。
此外,医疗机构自身也应加强对电梯公共区域的日常清洁与通风管理。电梯轿厢内部每日至少进行2—3次预防性消毒,高峰时段应适当增加频次。医院应在电梯显著位置张贴“佩戴口罩”“禁止随地吐痰”“咳嗽礼仪”等防疫提示标识,并鼓励采用无接触式呼梯方式,如语音控制、手机扫码乘梯等技术手段,减少肢体接触带来的交叉感染风险。对于重症医学科、发热门诊、隔离病房等高风险区域的电梯,应实行专人专梯、定向运行,并设置明显的分区标识,严禁与普通患者电梯混用。
国家卫生健康委还强调,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加强对辖区内医疗机构电梯维保防疫工作的监督检查,将其纳入医疗机构感染控制评估体系。对未按规定落实维保防疫措施、存在重大安全隐患或引发院内感染事件的单位,将依法依规追究相关责任。同时,鼓励医疗机构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实现电梯运行状态实时监控、故障预警和维保记录电子化管理,提升管理效率和透明度。
综上所述,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发布的医疗机构电梯维保防疫要求,不仅是对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的深化,更是疫情防控精细化管理的重要体现。通过制度建设、人员管理、操作规范和监督机制的多维联动,有效降低了电梯空间成为病毒传播媒介的风险。未来,随着公共卫生体系的不断完善,医疗机构电梯的维保与防疫工作必将朝着更加科学化、标准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安全、便捷、健康的就医环境。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