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高层住宅数量迅速增长,社区电梯作为居民日常出行的重要基础设施,其安全运行和维护保养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关注。然而,由于电梯使用频率高、老化速度快、维保责任不清等原因,许多老旧小区频繁出现电梯故障,严重影响居民生活质量,甚至引发安全事故。在此背景下,中国社会工作协会积极探索社会治理创新路径,联合多方力量推动“社区电梯维保共建共治共享模式”的实践与推广,取得了显著成效。
该模式的核心在于打破传统“政府包办、企业执行、居民被动接受”的单一管理格局,构建以社区党组织为引领,社会工作协会为协调平台,物业公司、电梯维保企业、业主委员会及广大居民共同参与的多元协同治理机制。通过“共建”夯实基础、“共治”提升效能、“共享”实现成果普惠,真正实现了从“事后维修”向“事前预防”、从“单向管理”向“多元协作”的转变。
在“共建”层面,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整合政府资源、专业技术力量和社会组织优势,推动建立社区电梯维保专项基金。基金来源包括政府财政补贴、物业专项维修资金、居民自愿捐赠以及社会公益支持等多渠道筹资方式,确保维保资金可持续。同时,协会协助社区制定《电梯安全公约》,明确各方权责,推动电梯档案数字化管理,实现设备信息透明化、维保记录可追溯,为后续治理打下坚实基础。
“共治”是该模式的关键环节。协会依托专业社工团队,在社区内广泛开展电梯安全宣传与居民议事协商活动,提升居民的安全意识和参与积极性。通过定期召开“电梯维保居民议事会”,邀请业主代表、物业、维保公司共同讨论维保方案、费用分摊、服务质量评估等议题,形成民主决策机制。此外,协会还引入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对维保企业的服务质量进行季度考核,并将结果公示,接受居民监督,倒逼企业提升服务水平。部分试点社区还探索“电梯管家”制度,由经过培训的社区志愿者或社工担任电梯运行监督员,实时反馈异常情况,形成“专业+群众”的双重监管网络。
“共享”则体现了该模式的最终目标——让治理成果惠及每一位居民。通过规范化、透明化的维保流程,电梯故障率显著下降,平均使用寿命延长,居民乘梯安全感大幅提升。更重要的是,这一模式增强了社区凝聚力,促进了邻里之间的沟通与信任。许多居民从最初的“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主动缴纳维保费用、参与公共事务讨论,社区自治能力明显增强。一些社区还将电梯维保数据接入智慧社区平台,居民可通过手机APP实时查看电梯运行状态、维保进度和费用明细,真正实现了服务可感、可知、可评。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在推进该模式过程中,高度重视政策倡导与标准建设。协会联合住建、市场监管等部门,推动出台《社区电梯维保协同治理指导意见》,明确社会工作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角色定位,并建议将电梯维保纳入社区综合考评体系。同时,协会牵头编制《社区电梯维保服务规范》,涵盖维保频次、技术标准、应急响应、信息公开等内容,为全国推广提供可复制、可操作的技术支撑。
目前,该模式已在多个大中城市开展试点,覆盖数百个社区,惠及数十万居民。实践证明,社区电梯维保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社会治理问题。只有充分调动社会力量,激发居民主体意识,才能实现长效治理。中国社会工作协会所倡导的“共建共治共享”模式,正是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城市社区治理中的生动体现,为破解老旧小区基础设施运维难题提供了有益范本。
展望未来,随着国家对城市更新和社区治理现代化的持续重视,社区电梯维保的制度化、专业化、智能化水平将进一步提升。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将继续深化与政府部门、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推动建立全国性的社区电梯安全联盟,促进经验交流与资源共享。同时,探索将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应用于电梯监测预警,打造“智慧维保”新生态。
总之,社区电梯虽小,却关乎千家万户的幸福指数。通过“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模式,不仅有效保障了居民的出行安全,更重塑了社区治理的逻辑与温度,为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贡献了重要力量。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