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类基础设施和建筑设备的运行维护需求日益增长。电梯、中央空调、消防系统、供水供电设备等作为现代城市运转的重要支撑,其维保质量直接关系到公共安全与居民生活质量。河南省政府参事室围绕“提升维保质量路径”开展专题调研,深入郑州、洛阳、新乡、南阳等地,走访企业、社区、监管部门及相关行业协会,系统梳理当前维保行业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
调研发现,当前河南省维保行业整体呈现“市场规模扩大、服务能力不足、监管机制滞后”的特点。一方面,随着高层建筑数量持续攀升,电梯保有量年均增速超过8%,其他配套设备的维保需求也同步增长;另一方面,维保服务存在标准不统一、人员素质参差、责任落实不到位等问题。部分维保单位为降低成本,采取“以修代保”“应付检查”等方式,导致设备带病运行,安全隐患频发。此外,信息化手段应用不足,维保记录多依赖纸质台账,难以实现全过程可追溯管理。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行业准入门槛偏低,部分小型维保企业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和规范管理制度,仅以低价竞争获取项目,服务质量难以保障。其次,监管体系尚未形成闭环。目前维保工作主要由市场监管、住建、应急管理等多部门协同管理,但职责边界不清,信息共享不畅,容易出现监管盲区。再次,业主单位对维保重要性认识不足,往往将维保视为“例行公事”,在招标过程中过度强调价格因素,忽视服务质量和技术能力,导致优质企业难以脱颖而出。
针对这些问题,调研组认为,提升维保质量必须坚持系统思维,从制度建设、技术赋能、市场引导和公众参与四个方面协同推进。
一是健全法规标准体系,强化制度约束。 建议省级层面尽快出台《河南省特种设备维保管理办法》,明确维保单位资质条件、服务标准、责任追究机制。推动建立维保服务分级评价制度,依据企业技术能力、人员配置、客户反馈等指标进行动态评级,并向社会公开。同时,修订现行物业服务合同范本,强制要求将维保服务质量纳入物业考核内容,倒逼物业公司重视设备管理。
二是推进数字化转型,实现智慧监管。 鼓励推广“物联网+维保”模式,在电梯、消防系统等关键设备上加装智能传感器,实时采集运行数据和维保记录。依托省级智慧城市平台,建设统一的维保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维保计划自动提醒、作业过程在线监控、异常情况即时预警。监管部门可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识别高风险设备和失信企业,提高执法效率。郑州市已在部分小区试点“电梯云监”系统,数据显示故障率下降37%,值得在全省复制推广。
三是优化市场环境,引导良性竞争。 改变“唯低价中标”的采购导向,推动政府采购和公共项目采用“综合评分法”,将技术方案、人员资质、过往业绩等纳入评审权重。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技术输出等方式整合资源,提升行业集中度。鼓励保险公司开发“维保责任险”,将保险费率与维保质量挂钩,利用市场化手段分担风险、激励守信。
四是加强社会监督,提升公众参与度。 在住宅小区推行“维保信息公开公示”制度,要求物业定期张贴维保时间、内容、人员及结果,接受业主监督。探索建立“市民维保观察员”机制,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技术专家和居民代表参与抽查评估。同时,加大宣传教育力度,通过社区讲座、短视频等形式普及设备安全知识,增强群众自我保护意识。
调研还特别强调,维保工作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民生工程。各级政府应将其纳入安全生产和城市管理的重要内容,明确牵头部门,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对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的维保单位,要依法依规严肃追责,形成有效震慑。
综上所述,提升维保质量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任务,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多方共同努力。河南省应以此次调研为契机,加快补齐短板,推动维保行业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预防”转变,从“粗放管理”向“精细治理”升级,切实筑牢城市运行的安全底线,为人民群众营造更加安心、舒心的生活环境。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