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河南省国有企业办公环境的不断改善和基础设施的持续升级,电梯作为高层建筑中不可或缺的垂直交通工具,其安全运行与日常维护备受关注。为加强省属监管企业电梯安全管理,提升维保质量,防范安全事故发生,河南省政府国资委结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行业标准,正在积极推进监管企业电梯维保投入标准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这一举措不仅体现了对国有资产安全运行的高度负责,也彰显了对职工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高度重视。
电梯作为特种设备,其运行安全性直接关系到人员密集场所的公共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特种设备使用管理规则》等相关法规要求,电梯使用单位必须落实安全主体责任,建立健全维保制度,确保设备处于良好技术状态。在河南省政府国资委监管的国有企业中,大量办公楼、科研中心、产业园区等场所均配备有不同数量和类型的电梯设备。由于企业性质多样、建筑年代不一、电梯品牌型号复杂,维保投入存在较大差异,部分企业存在维保预算不足、服务频次不够、配件更换滞后等问题,给电梯安全运行带来潜在风险。
为此,河南省政府国资委着手研究制定统一的电梯维保投入标准,旨在通过科学测算、分类指导、动态调整的方式,推动监管企业建立合理、可持续的维保投入机制。该标准的制定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参考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电梯维护保养规则》(TSG T5002-2017),明确基本维保项目、周期和技术要求;二是结合河南省内劳动力成本、材料价格水平及电梯使用频率等实际因素,进行区域化成本核算;三是区分电梯类型(如乘客电梯、载货电梯、自动扶梯)、使用年限(新梯、老旧梯)和使用强度(低频、中频、高频),实施差异化投入指导。
根据初步调研结果,建议将电梯维保投入分为基础保障型、标准服务型和高端定制型三个等级。基础保障型适用于使用年限较长、使用频率较低的电梯,年均维保投入建议不低于每台1.2万元,重点保障基本安全功能和应急响应能力;标准服务型适用于大多数正常运行的电梯,年均投入建议控制在1.8万至2.5万元之间,涵盖定期巡检、润滑调整、易损件更换等内容;高端定制型则针对高流量、高负荷或特殊用途电梯(如医院、数据中心等),年均投入可达到3万元以上,强调预防性维护、智能化监测和快速故障响应。
此外,标准还鼓励企业采用“全包维保”模式,即与具备资质的专业维保单位签订长期服务合同,由维保方承担日常维护、零配件更换及突发故障处理等全部责任。这种模式有助于提升服务质量稳定性,降低隐性成本,同时便于监管部门对维保过程进行追溯和考核。对于老旧电梯(使用年限超过15年),标准特别提出应增加专项检测频次,并视情况安排更新改造专项资金,避免因设备老化引发安全事故。
在实施层面,河南省政府国资委将把电梯维保投入情况纳入企业安全生产考核体系,要求各监管企业每年报送电梯台账、维保合同、资金支出明细及相关检测报告。同时,联合市场监管部门开展不定期抽查,重点检查维保记录真实性、人员持证上岗情况以及应急演练落实情况。对未按规定履行维保职责、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企业,将予以通报批评并责令限期整改,情节严重的将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
值得注意的是,标准化的维保投入并非“一刀切”的硬性摊派,而是倡导“因地制宜、量力而行、重在实效”的管理理念。国资委鼓励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在不低于最低指导标准的前提下,灵活选择维保方案,优先保障重点区域、关键岗位的电梯安全运行。同时,支持企业探索引入物联网监控、远程诊断等智慧化手段,提升电梯管理的精细化水平。
可以预见,随着电梯维保投入标准的逐步落地,河南省属监管企业的特种设备管理水平将迈上新台阶。这不仅是保障国有资产安全运行的重要举措,更是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未来,河南省政府国资委还将持续跟踪标准执行效果,适时组织评估修订,推动形成科学规范、权责清晰、运行高效的电梯安全治理体系,为全省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安全支撑。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