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郑州市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升和城市治理现代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伴随城市体量的迅速扩张,各类设施设备的维护保养(维保)与安全监管问题日益凸显,尤其在交通、市政、公共建筑等领域,维保工作的系统性、专业性和前瞻性亟待加强。在此背景下,郑州市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组织多位维保监管领域的专家,围绕当前城市管理中的痛点难点,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为提升城市运行的安全性与可持续性提供了重要参考。
专家指出,当前郑州市在维保监管方面存在三大主要问题:一是维保责任主体不明确,部分项目存在“多头管理、无人负责”的现象;二是维保标准不统一,缺乏科学、动态的评估体系,导致执行过程中随意性强;三是信息化手段应用不足,数据孤岛现象严重,难以实现对设施状态的实时监控与预警。针对这些问题,专家建议从制度建设、技术赋能和人才支撑三个方面协同推进。
首先,在制度层面,应建立健全全生命周期的维保管理体系。专家建议,由市政府牵头制定《郑州市城市基础设施维保管理条例》,明确各类设施的维保责任单位、周期要求和技术规范,并将维保工作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对于桥梁、隧道、地铁、供水管网等重点设施,应实行“一设施一档案”制度,建立从建设、使用到报废的全过程台账,确保责任可追溯、管理可闭环。同时,探索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参与维保评估,打破部门壁垒,提升监管的独立性与公信力。
其次,在技术层面,应加快构建智能化维保监管平台。专家强调,传统的人工巡检模式已难以满足现代城市高效治理的需求,必须依托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推动维保工作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建议整合住建、交通、城管、水务等部门的数据资源,打造统一的“城市设施健康监测平台”,实现对关键设施的实时传感、自动报警和智能诊断。例如,在高架桥安装应力传感器,在地下管网部署水质与流量监测装置,通过算法模型预测潜在风险,提前介入处置,防患于未然。此外,平台应开放公众查询接口,增强市民对城市安全的信任感与参与度。
再次,在人才与机制保障方面,专家呼吁加强专业队伍建设与政策激励。目前,郑州市从事设施维保的技术人员普遍存在年龄结构老化、知识更新滞后等问题,难以适应新技术新标准的要求。建议设立“城市维保技术人才专项培养计划”,联合高校、职业院校开设相关课程,定向输送复合型技术人才。同时,建立维保工程师职称评定体系,提高岗位吸引力,并对在重大隐患排查中表现突出的个人或团队给予表彰奖励,营造重视维保、尊重专业的社会氛围。
值得一提的是,专家还特别强调了“预防性维保”的理念转变。长期以来,许多单位习惯于“坏了才修”的被动应对模式,不仅增加了维修成本,也带来了安全隐患。专家建议推广“基于状态的维保”(CBM)和“预测性维保”(PdM)模式,依据设施实际运行数据科学安排检修计划,变“事后补救”为“事前防控”。例如,通过对电梯运行次数、振动频率等参数的长期监测,精准判断其核心部件的磨损程度,从而在故障发生前完成更换,最大限度保障公共安全。
最后,专家建议将维保监管纳入城市韧性建设的整体战略。面对极端天气频发、人口密度持续上升等挑战,城市的抗风险能力不仅取决于硬件水平,更依赖于日常的精细化管理。维保工作正是提升城市韧性的基础性工程。未来,郑州市可在试点区域先行先试,总结经验后逐步推广,最终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郑州模式”。
综上所述,维保监管虽属幕后工作,却是城市安全运行的基石。郑州市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专家的建议,既立足现实问题,又着眼长远发展,体现了科学决策与民生关怀的深度融合。唯有将维保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制度为纲、以科技为翼、以人才为本,方能真正实现城市的高质量发展与长治久安。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