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梯工程与安全管理领域,风险评价是确保设备安全运行、预防事故发生的基石。随着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发布的 ISO 14798:2019《升降设备 — 风险评价和风险降低》 成为全球广泛认可的技术指导文件,我国电梯行业也逐步将其理念引入实际应用中。然而,国际标准并非“即插即用”的解决方案,如何将ISO 14798的框架性要求转化为符合本地法规、技术条件和管理实践的可操作规范,是当前电梯设计、制造、安装与维保单位面临的重要课题。
ISO 14798的核心在于系统化地识别、评估和控制升降设备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的潜在风险。它强调以“风险矩阵”为基础,结合危害识别、风险等级划分与风险降低措施的迭代过程,推动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预防转变。该标准覆盖了机械、电气、控制系统、人为因素等多个维度,适用于乘客电梯、载货电梯、自动扶梯及人行道等多种类型设备。其方法论科学严谨,具有高度的通用性和前瞻性。
然而,在中国电梯市场快速扩张、设备数量庞大且使用环境复杂多变的背景下,直接套用ISO标准存在现实障碍。首先,我国已有较为完善的电梯安全技术规范体系,如《特种设备安全法》《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GB 7588系列)、《电梯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规则》等,这些法规对电梯的安全性能提出了强制性要求。其次,不同地区气候条件、建筑结构、用户行为习惯差异显著,例如南方潮湿环境对电气绝缘的影响、老旧小区空间受限带来的安装挑战、高密度使用场景下的维护压力等,均需在风险评价中予以具体考量。
因此,将ISO 14798本土化,必须建立“国际标准—国家标准—企业规范”的三级转化机制。第一步,应全面解读ISO 14798的技术条款,明确其与GB 7588、TSG T7001等国内标准的异同点。例如,ISO 14798更强调全生命周期的风险管理,而国内检验规则侧重于投入使用后的合规性检查。通过对比分析,识别出需要补充或强化的风险环节,如设计阶段的人因工程评估、老旧电梯改造中的剩余风险判定等。
第二步,结合企业自身产品特点和技术能力,制定内部《电梯风险评价作业指导书》。这份文件不应是对ISO标准的简单翻译,而应融合企业历史故障数据、现场服务反馈、客户投诉记录等实际信息,形成具有针对性的风险清单。例如,某企业在北方城市发现冬季门区结冰导致开关门异常频发,便在风险识别表中新增“低温环境下门系统可靠性”条目,并设定相应的测试验证流程。这种基于实证的数据驱动方法,使风险评价更具现实指导意义。
第三步,推动跨部门协同实施。风险评价不是技术部门的“独角戏”,而是涉及研发、生产、质量、售后乃至采购的系统工程。例如,在新机型开发初期,设计人员需依据风险评价结果优化结构布局;采购部门应根据关键部件失效模式选择更高可靠性的供应商;售后服务团队则要基于常见风险点编制专项巡检清单。通过建立统一的风险数据库和信息化平台,实现风险信息的动态更新与共享,提升整体响应效率。
此外,还需注重人员能力建设。许多企业在导入ISO 14798时遇到的最大瓶颈是缺乏具备风险工程思维的专业人才。为此,应组织开展分层级培训:对管理层普及风险管理理念,对技术人员进行FMEA(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HAZOP(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等工具的应用训练,并鼓励参与国内外认证项目,提升专业素养。
值得注意的是,本地化并不意味着降低标准。相反,应在满足国家强制性要求的基础上,借助ISO 14798的先进方法,进一步挖掘潜在安全隐患,尤其是在智能化电梯、远程监控、AI诊断等新技术应用背景下,传统安全边界正在被重新定义。唯有将国际标准的科学逻辑与本土实践的丰富经验深度融合,才能真正构建起“预防为主、关口前移”的电梯安全治理体系。
综上所述,从ISO 14798到本地规范的转化,是一条从理论到实践、从通用到定制的必经之路。它不仅关乎技术文档的编写,更体现企业安全文化的深度与精细化管理水平的高度。未来,随着我国电梯产业由“规模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型,基于风险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将成为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撑。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