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视点:电梯噪音控制标准从ISO到国标的转化智慧
2025-11-15

在现代城市建筑中,电梯作为垂直交通的核心设施,其运行质量直接影响居民的生活体验。其中,电梯噪音问题长期困扰着高层住宅用户,尤其在夜间或安静环境中尤为明显。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居住舒适度要求的提升,电梯噪音控制逐渐成为建筑设计与设备选型的重要考量因素。在此背景下,如何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相关标准有效转化为符合中国国情的国家标准(GB),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这一转化过程不仅体现了技术层面的对接,更蕴含了深刻的“转化智慧”。

ISO 22716《升降机和自动扶梯——声学性能的测量方法》是目前国际上广泛认可的电梯噪音测试标准,它规定了电梯在不同运行状态下的噪音测量条件、测点布置、数据采集方法及环境修正原则。该标准强调测试的可重复性和可比性,为全球范围内的电梯制造商提供了统一的技术基准。然而,直接照搬ISO标准并不足以满足中国复杂多样的建筑环境与使用习惯。例如,中国高层住宅普遍采用剪力墙结构,楼板较薄,声音传播路径更为复杂;同时,居民对低频振动噪声更为敏感,这在ISO标准中并未充分涵盖。

因此,在制定中国国家标准时,相关部门并未简单复制ISO内容,而是结合国内实测数据、建筑规范以及公众反馈,进行了系统性的本土化调整。以GB/T 39579-2020《电梯、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的声学性能测量方法》为例,该标准在参考ISO 22716的基础上,增加了针对中国典型住宅环境的测量工况,如“夜间运行模式”和“关门瞬态噪声”的评估要求。此外,标准还明确了背景噪声的修正阈值,避免因环境干扰导致误判,提升了测试结果的实用性与公信力。

这种从“国际通用”到“本土适用”的转化,体现了标准制定中的三大智慧:首先是科学性与现实性的平衡。ISO标准注重理论严谨与全球普适,而国标则需考虑中国特有的建筑密度、材料特性与用户行为。例如,在测量点设置上,国标将部分测点从轿厢中央调整至靠近轿壁的位置,更贴近居民实际感知位置,增强了标准的人本导向。

其次是前瞻性与可行性的兼顾。在推动低噪音电梯发展的过程中,标准既要引导技术进步,又不能过度超前导致企业难以达标。为此,国标采用了分阶段实施的思路,初期设定较为宽松的限值,给予制造企业技术升级的时间窗口,随后通过修订逐步加严要求。这种“渐进式推进”策略既保障了市场稳定,又促进了技术创新。

最后是协同治理的机制构建。电梯噪音涉及建筑设计、设备制造、安装调试、运维管理等多个环节,单一标准难以覆盖全过程。为此,中国在标准体系设计中强调跨部门协作,推动《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等配套标准同步更新,形成“源头控制—过程监管—末端评价”的闭环管理体系。同时,鼓励第三方检测机构参与认证,提升标准执行的透明度与公正性。

值得注意的是,标准的转化并非一劳永逸。随着新材料、智能控制技术的应用,电梯噪音的产生机理正在发生变化。例如,永磁同步曳引机虽降低了机械噪声,但可能引入新的电磁噪声;变频调速系统在节能的同时,也可能带来高频谐波干扰。这些新挑战要求标准体系具备动态更新能力。目前,已有研究机构开始探索基于大数据的电梯噪音预测模型,未来有望实现从“被动测量”向“主动预警”的转变。

总之,从ISO到国标的转化,不仅是文本的翻译与参数的调整,更是一次技术逻辑与中国语境深度融合的过程。它要求标准制定者具备全球视野,同时扎根本土实践;既要尊重科学规律,又要回应社会关切。正是在这种“转化智慧”的指引下,中国的电梯噪音控制标准正逐步走出一条兼具国际接轨与自主创新的发展路径,为提升人居环境质量提供了坚实支撑。未来,随着智慧城市与绿色建筑理念的深入,电梯声学性能的标准体系还将持续演进,成为衡量城市宜居水平的重要标尺之一。

18625527838 CONTACT US

公司:河南锦轩电梯有限公司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新密市西大街办事处青屏大街1119号院财富广场1819号

Q Q:378680805

Copyright © 2002-2024

豫ICP备2025128257号-2

咨询 在线客服在线客服 电话:18625527838
微信 微信扫码添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