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剧,既有建筑加装电梯的需求迅速增长。许多建成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多层住宅楼缺乏电梯设施,给居民尤其是老年人、残障人士的出行带来了极大不便。为回应民生关切,各地政府纷纷出台政策支持既有建筑加装电梯工作。然而,在推进过程中,如何确保加装电梯的安全性,特别是如何科学应用电梯安全标准,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权威机构和专家指出,必须将电梯安全标准贯穿于设计、施工、验收和运维全过程,才能真正实现“既便民又安全”的目标。
首先,应严格遵循国家现行的电梯技术规范与安全标准。目前,我国已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电梯安全法规体系,包括《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GB 7588)、《电梯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规则》以及《既有建筑加装电梯技术规程》等。这些标准不仅对电梯的载重、速度、井道尺寸、门系统、紧急制动装置等关键技术参数作出明确规定,还特别强调了在非标准环境下的适应性要求。对于既有建筑而言,由于结构形式多样、空间受限、管线复杂,更需在设计阶段就充分评估建筑承重能力、消防通道影响及抗震性能,确保加装方案符合安全底线。
其次,设计环节是保障电梯安全的关键起点。权威专家建议,加装电梯的设计单位必须具备相应资质,并由注册结构工程师和机电工程师共同参与。设计方案应进行多轮论证,尤其要重视结构安全性验算,避免因新增荷载导致原建筑结构受损。同时,应优先采用装配式钢结构连廊或外挂式电梯井道,减少对原有墙体的破坏。在选型方面,推荐使用小机房或无机房电梯,以节省空间并降低对住户采光的影响。此外,电梯的出入口布局必须满足消防疏散要求,确保紧急情况下人员能够快速撤离。
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同样不容忽视。根据住建部门的要求,加装电梯工程应纳入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施工单位须持有特种设备安装许可资质,并严格按照图纸和工艺流程作业。监理单位应全程监督,重点检查钢结构焊接质量、导轨安装垂直度、电气系统接地保护等关键节点。特别是在高空作业和吊装环节,必须落实安全防护措施,防止发生坠落、触电等事故。所有材料进场前应查验合格证明,重要部件如曳引机、限速器、安全钳等必须提供型式试验证书,确保来源可追溯、质量有保障。
验收阶段是检验加装电梯是否达标的重要关口。按照规定,电梯安装完成后须由特种设备检验机构进行监督检验,项目合格后方可办理使用登记。检验内容涵盖运行性能测试、紧急报警系统响应、层门联锁功能、超载保护等多个方面。只有全部指标符合国家标准,电梯才能正式投入使用。部分地区还探索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邀请居民代表参与验收过程,提升透明度和公众信任度。
投入使用后的运维管理是保障长期安全的核心。权威部门强调,加装电梯应明确管理责任主体,可由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或委托专业维保单位负责日常维护。必须签订正规维保合同,确保每15天进行一次例行保养,每年开展一次全面检验。同时,应建立电梯安全档案,记录故障维修、零部件更换、检验结果等信息。鼓励加装电梯接入智慧监管平台,实现远程监控、故障预警和应急联动,提高响应效率。
此外,还需加强居民安全教育和应急管理。社区应定期组织电梯安全知识宣传,引导居民正确使用电梯,不强行扒门、不在轿厢内蹦跳或堆放杂物。每台电梯应张贴使用须知和救援电话,配备五方对讲系统,确保被困时能及时联系救援。有条件的小区还可开展电梯困人演练,提升居民自救互救能力。
综上所述,既有建筑加装电梯是一项系统性民生工程,其成败不仅取决于政策支持力度,更取决于安全标准的严格执行。唯有将国家标准贯穿于项目全生命周期,强化设计把关、施工监管、验收把关和后期运维,才能真正实现“老楼加梯、幸福提速”的美好愿景。未来,随着技术进步和管理机制不断完善,电梯安全标准的应用将更加精细化、智能化,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加安全、便捷的出行环境。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