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城市交通系统中,自动扶梯与自动人行道作为连接不同楼层或区域的重要垂直运输工具,广泛应用于地铁站、商场、机场及大型公共建筑中。其高效便捷的运行方式极大提升了人流通行效率,但与此同时,设备的安全性也备受关注。为确保公众安全,国际和各地区均制定了相应的技术标准与规范。其中,欧洲标准EN 115《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的安全规则》是全球范围内最具影响力的指导性文件之一。然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如何将这一通用标准有效转化为符合本地法规、环境特点和使用习惯的安全实践,成为工程设计、制造、安装与维护各环节的关键课题。
EN 115标准自发布以来,经过多次修订,目前最新的版本为EN 115-1:2017和EN 115-2:2020,涵盖了自动扶梯与自动人行道的设计、制造、安装、检验和维护等全生命周期的技术要求。该标准强调“风险评估”为核心理念,要求制造商和运营商识别潜在危险源,并通过机械防护、电气控制、紧急制动、防滑措施等手段进行有效控制。例如,标准对梳齿板保护装置、扶手带入口保护、梯级间隙照明、紧急停止按钮的位置与标识等均有明确量化规定,旨在最大限度减少夹伤、跌倒、卷入等常见事故的发生。
然而,EN 115作为区域性标准,主要基于欧洲的城市基础设施条件、气候环境和公众行为模式制定。当其被引入其他地区时,必须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进行适应性调整。以中国为例,国内大量使用的自动扶梯不仅数量庞大,且运行环境复杂多样——从北方严寒地区的室外通道到南方高湿高温的地下商业街,温湿度变化对金属部件的腐蚀、橡胶材料的老化以及电气系统的稳定性均构成挑战。因此,在执行EN 115的基础上,中国国家标准GB 16899《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的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进一步细化了防腐处理、排水设计、防结冰措施等内容,确保设备在极端气候下仍能安全运行。
此外,人口密度和使用强度也是影响本地化实践的重要因素。在东京、上海、伦敦等超大城市的核心交通枢纽,部分自动扶梯日均客流量可达数十万人次,远超一般设计预期。高强度使用导致机械磨损加剧、控制系统负荷增加,若仅按EN 115推荐的常规维护周期操作,可能难以及时发现隐患。为此,许多城市已建立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监测系统,实时采集电机温度、振动频率、扶手带速度偏差等数据,实现预测性维护。这种“标准+科技”的融合模式,既遵循了EN 115的基本安全原则,又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了本地安全管理的精细化水平。
在用户行为层面,文化差异同样影响着安全标准的落地效果。EN 115假设使用者具备一定的安全意识,如“左行右立”等通行习惯曾被广泛宣传。但在现实中,许多地区的乘客更倾向于站立不动,或将自动扶梯当作临时休息场所,甚至出现儿童攀爬、奔跑等高风险行为。针对此类现象,单纯依赖设备本身的物理防护已显不足。近年来,深圳、新加坡等地采取“软硬结合”策略:一方面优化警示标识布局,采用动态灯光提示和语音播报增强提醒效果;另一方面加强公众教育,通过社区宣传、学校课程普及乘梯安全知识,从而弥补标准文本无法覆盖的行为管理空白。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无障碍出行理念的推广,自动人行道在医院、养老机构等特殊场所的应用日益增多。这类场景中的使用者多为老年人、残障人士或携带大件行李者,对设备平稳性、启停响应时间及辅助设施(如座椅、导盲路径)提出更高要求。虽然EN 115对此类需求有所涉及,但具体参数设定仍需依据本地社会结构和政策导向进行补充。例如,日本在JIS标准中明确规定自动人行道倾斜角度不得超过12度,并配备双侧扶手和缓启动功能,充分体现了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
综上所述,从EN 115到本地实践,不仅是技术标准的翻译与套用,更是一场涉及工程、管理、社会与文化的系统性转化过程。成功的安全实践需要在全球统一框架与地方现实之间找到平衡点,既要尊重国际标准的科学性与权威性,也要勇于创新,因地制宜地完善监管机制、提升运维能力、引导公众参与。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构建一个安全、可靠、包容的自动扶梯与自动人行道使用环境,让现代城市交通更加稳健前行。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