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高层建筑数量持续增长,电梯作为现代建筑中不可或缺的垂直交通工具,其安全运行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规范电梯维护保养工作,提升维保质量,国家标准《电梯维护保养规范》(GB/T 18775)作为指导性技术文件,在全国范围内被广泛推广和执行。该标准不仅明确了电梯维保的基本要求、内容与周期,还对维保单位的资质、人员能力及记录管理提出了系统性规定。正确理解和严格执行GB/T 18775,是保障电梯长期稳定运行的关键所在。
首先,明确维保责任主体是执行该规范的前提。根据标准要求,电梯的使用管理单位应当与具备相应资质的维保单位签订正式的维保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维保单位必须依法取得特种设备安装改造维修许可证,并配备足够数量且持证上岗的专业技术人员。同时,维保人员应熟悉所维保电梯的品牌、型号及其控制系统,具备处理常见故障的能力。使用单位不得将维保工作委托给无资质或资质不符的机构,否则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其次,科学制定维保计划并严格执行是确保电梯安全运行的核心环节。GB/T 18775规定,电梯的日常维护保养应至少每15天进行一次,内容涵盖清洁、润滑、调整和检查等基础项目。维保周期可根据电梯的使用频率、环境条件和设备状况适当调整,但不得低于国家规定的最低标准。例如,对于医院、商场等人流密集场所的电梯,建议缩短维保间隔,增加关键部件的检测频次。每次维保作业前,维保人员应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明确检查重点,如门系统、制动器、限速器—安全钳联动装置、曳引钢丝绳等安全部件的状态。
在具体操作层面,规范维保流程与技术要求至关重要。维保过程中,必须按照标准附录中的检查项目逐项落实,不得遗漏或敷衍了事。例如,对层门和轿门的间隙、关门力、门锁啮合深度等参数需进行定量测量;对制动器的磨损情况、制动力矩应进行功能性测试;对限速器应定期进行动作速度校验,并由法定检验机构出具报告。此外,电气系统的绝缘电阻、接地连续性、控制柜元件老化情况也应纳入常规检查范围。所有检查结果均需如实记录,形成可追溯的技术档案。
再者,强化维保记录与信息化管理是提升监管效能的重要手段。GB/T 18775强调,每一次维保作业后,维保人员必须填写《电梯日常维护保养记录表》,内容包括维保时间、项目、发现的问题、处理措施及维保人员签名等信息。这些记录应由使用单位确认并妥善保存,保存期限不得少于四年。当前,多地已推行电梯智慧监管平台,鼓励维保单位通过APP或专用系统上传电子维保记录,实现过程留痕、实时监控。这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为监管部门开展抽查和事故追责提供了数据支持。
最后,加强监督与定期检验的协同机制是保障规范落地的有效途径。虽然GB/T 18775属于推荐性国家标准,但在实际监管中,其技术内容已被各地市场监管部门作为执法依据。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机构会结合年度定期检验,对电梯的维保质量进行抽查,重点核查维保记录的真实性、完整性以及现场设备的实际状况。对于存在虚假维保、漏保、使用不合格配件等行为的单位,将依法予以处罚,情节严重的将吊销其维保资质。
综上所述,GB/T 18775不仅是电梯维保工作的技术指南,更是构建电梯安全管理体系的重要基石。只有使用单位、维保企业、监管部门三方协同发力,严格落实各项执行要点,才能真正实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安全管理目标。未来,随着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应用,电梯维保将朝着智能化、精细化方向发展,而标准的持续更新与有效执行,将是推动行业进步的根本保障。

Copyright © 200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