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解读:电梯地震运行装置标准的本地化测试与认证
2025-11-15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高层建筑数量迅速增长,电梯作为垂直交通的重要工具,其安全性能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尤其是在地震频发地区,电梯在地震发生时能否安全运行、及时停止或采取应急措施,直接关系到乘客的生命安全。为此,国际上陆续出台了针对电梯地震运行装置的技术标准,如ISO 21930和IEC 62847等,旨在规范电梯在地震环境下的响应机制。然而,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地质条件、建筑结构、抗震设防等级存在差异,国际标准无法完全适用于所有场景。因此,推动电梯地震运行装置标准的本地化测试与认证,已成为保障电梯地震安全的关键环节。

所谓电梯地震运行装置,是指安装在电梯系统中用于监测地震信号,并在检测到一定强度的地震波时自动触发相应控制动作的设备。其核心功能包括地震信号采集、数据分析、判断阈值以及执行停梯、返回安全层或保持静止等指令。这类装置通常集成加速度传感器、信号处理单元和通信模块,能够实时感知地面震动并作出快速响应。然而,地震波的传播特性受地域地质构造影响显著,例如软土地区与岩石地基对地震波的放大效应不同,沿海城市与内陆高原的地震频率特征也存在差异。若直接套用国外标准进行测试,可能导致装置灵敏度不足或误动作频繁,从而带来安全隐患或运行效率下降。

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国相关技术机构和标准化组织正积极推进电梯地震运行装置标准的本地化工作。本地化的核心在于结合我国地震带分布、历史震级数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以及电梯使用环境,制定符合国情的测试方法与认证体系。例如,在四川、云南等强震区,需重点测试装置在高频、短周期地震波下的响应能力;而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城市,则更关注高密度楼宇中多台电梯协同响应的可靠性。此外,还需考虑我国大量既有建筑的电梯改造需求,确保本地化标准既具备先进性,又具有可实施性。

在测试环节,本地化要求建立真实模拟地震动参数的实验平台。传统的振动台测试虽能复现特定地震波形,但难以覆盖我国多样化的地震场景。因此,当前趋势是采用“实测数据+仿真建模”相结合的方式,利用近年来国内多次地震中采集的真实加速度数据,构建典型地震动数据库,并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在实验室环境中还原复杂震动过程。同时,测试项目不仅包括单一装置的功能验证,还应涵盖其与电梯控制系统、消防联动系统、远程监控平台的兼容性测试,确保整个系统在地震发生时能够协调运作。

认证方面,本地化意味着建立独立、权威且具有公信力的第三方认证机制。目前,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国家电梯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机构已启动相关认证试点工作。认证流程涵盖型式试验、工厂审查、现场验证等多个阶段,并引入动态监管机制,对已投入使用的产品进行定期抽检和故障追溯。更重要的是,认证结果需与地方住建、市场监管部门联动,作为电梯安装、验收和年检的重要依据,从而形成从标准制定到落地执行的闭环管理。

值得一提的是,本地化并不等于封闭排外。相反,它是在充分吸收国际先进经验的基础上,进行适应性优化与创新。我国已积极参与ISO/TC178(电梯、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技术委员会)的相关工作,推动将中国地震环境数据纳入国际标准修订参考。同时,鼓励国内企业与科研机构联合攻关,提升地震运行装置的核心算法、传感精度和抗干扰能力,力争在关键技术领域实现自主可控。

展望未来,随着智慧城市和韧性城市建设的推进,电梯地震安全将被赋予更高要求。本地化测试与认证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公共安全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唯有坚持科学严谨的标准制定、公正透明的认证程序和持续有效的监管机制,才能真正筑牢电梯在地震中的“生命防线”,让人民群众在每一次乘梯出行中都感到安心、放心。

18625527838 CONTACT US

公司:河南锦轩电梯有限公司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新密市西大街办事处青屏大街1119号院财富广场1819号

Q Q:378680805

Copyright © 2002-2024

豫ICP备2025128257号-2

咨询 在线客服在线客服 电话:18625527838
微信 微信扫码添加我